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錦鯉浮堇(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14126454/
文/桃知鯉
印象中的清明,每年都是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氣候潮濕偶爾陰冷,十分契合這個節氣悲思愁緒,氤氳煙雨,詩情畫意,所有緬懷追思逝去親人的氛圍恰到好處。還好,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得通透,懂得取舍,將思念和懷念深埋,珍惜身邊的一切美好,活好當下,過好每一個今天。所以,清明時至今日,除了回鄉祭祖,也成了不負春光,踏春游玩的節日。
父母們對生活的儀式感和摯愛
媽媽用土灶做的地菜花煮雞蛋
之于我們家族,清明如同中秋、除夕一樣,是小團圓的日子,全家人會因為共同的回憶和美好的血脈相承團聚一起,給這樣一個思親斷腸的日子增添了些許暖意。我的父母會特別重視,這是父輩們崇尚的儀式感,很接地氣,也是踏實生活的牽絆,從祭祖的儀式到物件,從聚餐敘舊到節氣美食,爸爸媽媽從來不會怠慢,我的媽媽經常說,“人生在世,吃是最不可怠慢敷衍的。”于是, 農歷三月初三因為繁忙的工作來不及吃上的“地(薺)菜花煮雞蛋”,媽媽在家里臨時搭的土灶里煮了幾十個,古老的風俗,讓生活顯得特別踏實。
清明假期第一日,難得的好天氣,萬家燈火的晚上居然連星星都能看到,我們有清明前一天不能祭祖的禁忌,所以,今日一天跑了兩地,回鄉祭祖。我的親人安葬在兩個老家,這兩地布局特別有趣,隔河相望,但是,又需要繞過城區才能達到對岸,這種奔波讓小孩歡喜,因為鄉野間的新鮮事物太多,浩瀚無涯的田野,有太多驚喜;讓大人感慨萬千,因為從平淡生活的千絲萬縷中抽離,這一刻的懷念和團聚特別珍貴。
媽媽如同往年一樣,一個人留在家里張羅著將近十余人的午餐,把對故人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柔情,烹調出唯一的美味佳肴。無論任何重大節日,媽媽都會用瓦罐煨湯,作為重頭戲,蘿卜排骨、蓮藕煨排骨、海帶玉米排骨……同樣的排骨,總能花樣百出,雞湯、牛羊肉湯同樣如此,這是媽媽對食物懷有的敬畏之心。作為子女,也總覺得媽媽的味道是人間至味,當然,媽媽的愛心是美味的魔法,世間能有幾個人會把那么多時光“浪費”在你的一頓飯的小事上呢。作為子女也是如此吧,長大后不會經常待在媽媽身邊,對某個熟悉食物的迷戀,其實是對媽媽的想念。
清明鄉野拾趣:野蒜和野豌豆苗
薺菜、野蒜、馬齒筧、野豌豆苗、香椿,算得上野生菜的“五寶”吧,當然這是我“冊封”的,畢竟野菜種類繁多,我大多都不認識。作為中文系畢業的我,曾經對《詩經》特別感興趣,當初筆名、網絡ID總是想從詩經中翻閱,甚至也想好了以后生兒育女也借鑒《詩經》里的名字。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詩經》里提到野菜的詩句有43篇,涉及的野菜竟然達到25種之多。最著名的《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其實就是野菜,《采薇》里的“采薇”其實就是野豌豆苗啦,至于有著好聽名字的《周南?卷耳》中的“卷耳”就是小時候我們惡作劇往別人身上扔的青色小刺球……我其實不愛閱讀古籍,但是《詩經》和《山海經》這兩本先秦的最美的古籍,特別有意思。
野蒜和野豌豆苗
姐姐說,讓媽媽教我學會認野菜,這些生活的小智慧也令我特別感興趣,于是在一個周末出去郊游回來的小憩的時候,媽媽真的教會我認野菜,是鄉野間最平凡的野蒜和野豌豆苗,然而,在農貿市場卻賣得賊貴。清明在祭祖的空閑時間,目光被山坡草地的野蒜和野豌豆苗吸引,并且興致盎然地采野菜。
其實不僅《詩經》,古詩詞中也有很多古人關于野菜的故事,辛棄疾的《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說:“鏡湖莼菜亂如絲,鄉曲近來佳此味。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白居易《放魚》詩:“曉日提竹籃,家童買春蔬。青青芹蕨下,疊臥雙白魚。”仔細想想,春暖花開,陽光和煦,在郊野采野菜,真的是一種生活情趣吧。
總覺得父母的智慧,自己從沒有領悟幾分。媽媽對野菜和中藥材頗有講究,爸爸天生對戲曲和京胡的熱愛和執著,而自己卻無任何潛能和特長。相較于父母對生活認真的態度和莊重,我們也許生活得太漫不經心,所以總覺得生活太過無趣,父母的儀式感和對生活的摯愛,更是久經時光磨礪的大智慧。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