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占據著中原繁華之地,土地肥沃,國民殷實,人才輩出,文華豐茂。安邑、大梁兩座都城,人口眾多,繁華熱鬧,店鋪林立,商賈奔流,并且引領整個戰國的潮流。
一個”繁昌忠正“的魏國,卻堪堪落得一個“秦灌大梁,擄王假,滅魏以為郡縣”的下場,不得不令人深思。
魏國曾經的輝煌是在魏文侯時期,“急賢親士”,積極變法,迅速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和隴西商於等地。
接下來的魏武侯,卻沒有魏文侯那兩下子,不再積極求變,對“急賢親士”的濃郁風氣,也漸漸淡化,變成貴族式的表面文章。表面上看重賢敬賢,而實際上卻不用賢,或者提防賢能人士。
但雖是守成之君,魏武侯卻沒有大的原則性錯誤,即使逼走吳起,也只是丟失一個高明的軍事人才而已,不影響國本。
及至魏惠王,本無明君之能,偏又好大喜功,率先稱王,并熱衷于做戰國的盟主,會盟六國分秦,致使同時代的秦孝公視為國恥,開始求賢求變,勵精圖治,引進衛鞅變法,從此改變戰國格局。且魏惠王放著大才衛鞅不用,使衛鞅入秦大展宏圖,造就了強秦,逐漸蠶食魏國土地。魏惠王還任用偏狹的龐涓,才有對齊作戰的兩敗,魏國迅速衰落,大國之風不復存在。
惠王之后的魏國國君無一賢明,唯一的王族奇才信陵君卻受猜忌排斥,始終不為大用。而歷任魏王多有乖僻,有喜歡美玉的,有喜歡美女的,有喜歡養狗的,多不務正業。
如此魏國,能不亡乎?
魏國多人才,衛鞅,吳起,樂毅,范雎,孫臏,張儀,都曾想在魏國建功立業,卻不為魏王所用,遂逃亡別國。
魏國用人外寬內忌,大力結交成名于天下的名士,敬之捧之,卻不用之,著實奇怪。而對于已經使用的人才,卻又處處設限,猜忌隔心,不肯放手讓人才心無旁騖地大干一場,縱使心有萬千治國方略,又如之奈何?
戰國之世,要想國富軍強,關鍵要變法,其次是敬賢,當然以上兩點必須要有一個明君的支持和謀劃才行。而這一切在魏國都無法徹底施行,因為身處繁華時代的魏國國君,無一例外地染上了嬌貴、目空一切、玩物喪志的毛病,總覺得魏國的強大是其它戰國無可比擬的,便坐吃山空,不求進取,最終被秦國迎頭趕上,遂為秦所滅。
魏國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是君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