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出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只要你給予足夠的出版費用,曾經(jīng)埋藏于心里的“作家夢”便可實現(xiàn)。
是否真這么容易?就是這么容易。不管你多爛的文筆,多無趣的內(nèi)容,經(jīng)過三審三校,剔肉去骨,最終也會有模有樣。
我手里就有一本,是對《大學》和《道德經(jīng)》的解讀,而且是講課稿,這意味著它的文字完全口語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認為個性十足,有著不同常人的見解,所以天馬行空,胡說八道。
比如,他說,凡是毀你三觀的,就是正確的。他還說,親戚向你借錢,你不要借,否則會助長他的懶惰。這些標榜個性的語言,自然被我刪除了。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本爛書。作者每說一句話,每一個典故,都是自己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不經(jīng)求證。所以,其中有許多說法不準確的地方。而這些都需要編輯去核實。
有時我覺得,編輯就是作者的保姆,事無巨細,全部代勞。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作者給錢了。
以前,出版社自負盈虧,還需要有市場的眼光,以期大賣,能夠出書的都是優(yōu)秀的作者,所以書稿質(zhì)量很高,編輯也輕松。唯一需要承擔的,可能就是賣不出去的風險。
如今呢?幾乎沒有風險,因為作者承擔了風險,給足了錢,甚至不需要賣,直接包銷給作者處理。質(zhì)量如何,銷量如何,跟編輯沒多大關(guān)系。當然,最大的關(guān)系是,編輯要給作者當保姆。
如今的營銷也非常輕松,不需要出差,也不需要舉辦什么活動,跟當當網(wǎng)、京東、天貓等溝通聯(lián)系一下,靜等網(wǎng)友自己去搜索。而網(wǎng)友怎么想到去搜索呢?還得靠作者自己的人脈和名氣。
可以說,如今出書的門檻低了,但作者想要出頭卻更難了。說真的,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想出書啊,但我深知,花幾萬塊錢出一本書,只是全了自己的夢想而已,今后的路依然漫漫。
但據(jù)我所知,許多作者都是在網(wǎng)上有了名氣后,才真正開始出紙質(zhì)書的。有了一點噱頭或粉絲,還是能賣出去一些的。當然,有的作者出書,并非為了大賣,僅僅是興趣而已。
其實,如果出了一本,再出一本,作品多了,慢慢的,人氣也就有了。最開始賣不出去,最后可能突然就火了。誰知道呢?不試又怎么知道呢?
不過,最大的出書群體還是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有著作傍身,說明他有能力,職稱評了,名氣也有了,在學術(shù)之路上可能走得更遠了,學生慕名而來,其他學校也爭相拉攏,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既然如此,想出書的作者只需要把稿件準備好,聯(lián)系出版社的編輯即可。一般而言,編輯拿到書稿,第一時間是向社里申報選題,社里通過之后,還要上報省里。省里批復大約需要一個多月。
一般的著作不會有問題,在等批復的過程中,可以先簽合同,甚至先進入審校階段,當然,也可等批復下來再進行操作。加急處理的,可以走特殊通道。
三審三校,大約需要兩三個月,編輯、校對在看稿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疑惑不解的問題,可向作者核實。說真的,現(xiàn)在的作者多不靠譜,即便他說核過了,沒問題,但我們通過自己的渠道核過后,發(fā)現(xiàn)還是有問題。
所以,我們普遍不指望作者。但畢竟是專業(yè)的東西,我們也不敢亂改,只能找經(jīng)驗豐富的編輯,有時還是得求助作者。畢竟有些作者還是相當負責和認真的。
書稿達到“齊、清、定”的要求后,我們可以申請書號了。稍急的書稿,會提前申請。每一個出版社都有一定數(shù)額的書號,如我社兩百多個,由省宣統(tǒng)一管理,下來比較容易。CIP則是中央管控,要是書稿內(nèi)容敏感,CIP可能遲遲下不來,需要多次申報。甚至幾年都下不來。
CIP下來了,一本書就能在市場流通了。當然,還有一種書,不需要書號,也不用流通,完全是作者出版后自娛自樂,或送人,或講課用的。只要內(nèi)容齊全,裝訂成一本書的模樣,就行了。
書稿弄好,就能去印廠印刷。印完后,入倉庫,一本書就能送到作者手里了。
有生之年,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也想出一本書,即便沒有讀者,我也能做自己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