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不瘦】鐘愛的好聯賞析(之三百四十三)(正之之術;實須得賢)

詩詞名聯,即上下聯出自同一詩詞作品,兩句正好對偶,自然成聯。

上聯:正之之術
下聯:實須得賢

上下聯都是出自魏晉時期詩人孔融的《論盛孝章書》。


【創作背景】

  《論盛孝章書》寫于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時向曹操推薦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憲,會稽人,也是漢末名士。曾任吳郡太守, 因病辭官家居。孫策平吳后,對當時恃才放達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經外出避禍。孫策死后,孫權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孔融與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處境危急,所以特地寫了這封信,向當時任司空兼車騎將軍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為都尉,征命還沒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孫權殺害了。


【作者簡介】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原文】

《論盛孝章書》
【魏晉】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縶,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筑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譯文】

  如果光陰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樣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歲的年齡。您是剛滿,而我卻已經超過兩歲了。國內的相識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會稽的盛孝章還活著。他受到東吳孫氏政權的困辱,妻子兒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單無助的一個人,處境非常危險,心情十分痛苦。假使憂愁可以損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長壽了。

  《春秋傳》里說:“諸侯之間有相互并吞的,齊桓公沒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種羞恥。”盛孝章確實是當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談議論的人,常要依靠他來宣揚自己的名聲,而他本人卻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應該談論朋友好壞的問題,也無怪朱穆所以要寫他的《絕交論》了。您如果能趕快派遣一個使者,再帶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來,而交友之道也可以發揚光大了。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說前輩的壞話,或許有人會對孝章加以譏諷評論。總的說來孝章是一個盛名天下、為天下人所稱賞贊美的人。燕君購買駿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馳,而是通過它來招致千里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復漢朝王室,使將要覆滅的政權重新安定下來。天下要安定,關鍵在于得到賢才。珠玉不生腳,卻能夠到人的身邊來,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們,賢士們生了腳卻不來,是君王不求賢的緣故。燕昭王筑了黃金臺來尊崇郭隗,郭隗雖然是一個才能不高的人,但卻得到厚待,終竟能傳播明主的誠心,所以樂毅從魏國前去,劇辛從趙國前去,鄒衍從齊國前去。假如當初郭隗處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幫助他,正像落水將要淹死的時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賢士也都將遠走高飛,沒有肯到北方燕國來的人了。上面所說的一些事情,本來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還是要再說一下,無非是想提請您對交友之道加以重視罷了。實在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


【注釋】

(1)居:指停留。

(2)公:指曹操。始滿:剛滿。這里指剛滿五十歲。

(3)過二:超過兩歲。

(4)零落:凋落。這里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孫氏:指東吳孫氏政權。孫策平吳后,對英豪多所殺戮,盛孝章為當時名士,孫策也很忌恨他。但孫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該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則殺盛孝章者當為孫權。

(6)妻孥(nú奴):妻子兒女。湮(yān煙)沒:埋沒。指喪亡。

(7)永年:長壽。

(8)《春秋傳》:闡明《春秋》經義的書。這里指《公羊傳》。

(9)“諸侯”三句:見《公羊傳·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滅邢。齊桓公當時居霸主地位,未能發兵救援,自己感到羞恥。所以《春秋》作者有意為他隱諱,于這一年只寫上“邢亡”兩字,而不寫亡于誰手。文章引用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齊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義不容辭的事。

(10)談士:善于言談議論的人。

(11)幽執: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稱。論損益之友:《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3)朱穆:字公叔,東漢時人。他有感于當時不講交友之道的衰敗風俗,寫了《崇厚論》、《絕交論》兩篇文章,表示對世風的不滿。

(14)介,一個。

(15)咫(zhǐ止):古以八寸為咫。

(16)要:總要,總括來說。

(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州長稱牧伯,所以稱九州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8)“燕君”句:《戰國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馬死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市:買。

(19)絕足:絕塵之足。指奔馳時足不沾塵的千里馬。孔融引用燕君市駿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為縱然孝章不是絕頂賢才,但把他招來可以得到好賢的名聲,天下賢才必能接踵而來。

(20)宗社:宗廟和社稷。指國家政權。“宗廟”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絕:斷絕。祭祀斷絕即意味政權覆滅。

(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語本《韓詩外傳》卷六:“蓋胥謂晉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無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脛(jìng敬):小腿。這里指腳。

(23)昭王:燕昭王姬職(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賢者,以報齊國破燕之仇,請謀臣郭隗推薦,郭隗說:“只要你尊重國內賢人,天下賢士必會聞風而來。”昭王說:“那么我該從誰開始呢?”郭隗說:“請從我開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況比我更高明的賢士呢?”于是昭王就為他修建宮室,并以師禮相待。又相傳昭王在易水東南筑黃金臺,置千金于臺,招納天下賢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

(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賢才的至誠之心。

(26)樂毅:魏國人,燕昭王任為上將軍,曾為燕伐齊,破齊七十余城。

(27)劇辛:趙國人,有賢才,跟樂毅一起合謀破齊。

(28)鄒衍:齊國人,主張大九州說,燕昭王以師禮相待。

(29)向:從前。倒懸:倒掛著。比喻困苦危急。

(30)首:向。

(31)稱引:指信中論說、引述的事情。

(32)自:本來。

(33)崇篤:推崇重視。斯義:指交友、招納賢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詳盡。舊時書信結尾常用的套語。

【賞析】

  這是孔融寫給曹操的一封求救信。在信中,孔融敘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處境,呼吁曹操對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經據典,講說道理,舉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與招攬賢才自然巧妙地結合起來。全文感情真摯,語言懇切,詞意委婉動人,十分感人。

  孔融與曹操的關系可以說是始合終離的。開始,曹操擁戴獻帝,定都許昌,邀請名流,并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孔融以為曹操可以輔佐皇帝,振興漢室。他在此期間,對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贊揚,并常常推薦人才。后來,曹操專權之勢嚴重,代漢之心明顯,這自然使儒家正統人物孔融不能容忍。他原本對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時就覺得曹操“終圖漢室”,所以“不欲與同”(《后漢書·孔融傳》)。于是孔融公開反對曹操,常用嘲弄譏諷之辭,指責他規定禁酒、抑制豪強、濫殺無辜等。對此,曹操無法長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后,虛構罪狀,殺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發感情,打動對方。作者是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過,他在開頭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嘆歲月流逝不止,敘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縮短距離,密切關系。他又感傷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難得,進而提出當時“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認識到這是很不容易的,應該珍視朋友尚存的機會。這樣的鋪墊顯得自然親切,有助于雙方消除隔閡,溝通感情,也有助于文章敘說事理,達到目的。隨后,作者敘述了盛孝章的艱危處境,說他被困在江東,受制于孫權,妻喪子亡,“單孑獨立,孤危愁苦”,并強調如果“憂能傷人”,那么盛孝章就不能達到較長年壽。所言不僅具體形象地展現人物的悲慘境遇,顯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點明憂傷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動人的感情力量。這就使曹操內心深處有所觸動,不得不考慮救助之事。

  第二段論述道理,說服對方。文章談論交友之道,引經據典,闡明大義。它先指出:“《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這里借用桓公之事,說明曹操應該迅速營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樣,自感羞恥。接著文章點明盛孝章具備才能,很有名望,堪稱“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談說議論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來宣揚自己的名氣。所言既強調這樣的杰出人物是十分難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聲名遠揚。顯然,這對渴望招致賢能、成就大業、發揚聲名的曹操來說,是正合心意的。在稱贊盛孝章的同時,文章再次提到他處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于幽縶,命不期于旦夕”。這是以形象而對偶的語句突出事態的嚴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立即采取援助行動。然后,文章鄭重指出假使曹操無動于衷,袖手旁觀,使像盛孝章這樣的人物身處逆境,生命垂危而無人營救,那么“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關交友之道的言論。孔子曾教導學生應該善于擇友,同正直的、誠實的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諛奉承的、兩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因感嘆東漢世風澆薄,不講友道,就寫下《絕交論》以示諷刺。作者提到他們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過救助盛孝章的實際行動來發揚友道。盡管字里行間不無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據,論之成理,深刻認識到援救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救則是違背大義的。這是從當時曹操想大有作為又掌握政權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提出的正當要求。對此,曹操只能接受,無法拒絕。在詳論交友之道的基礎上,文章自然寫出作者的建議,懇請曹操“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認為如果這樣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這里文筆輕松,顯出意義極其重大,而辦事易如反掌,自然會使曹操產生救援的念頭。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對方。在前面勸說曹操弘揚友道、解救人才后,文章著重分析為國求賢的問題,進而援引史實,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明主愛才、群賢畢至的大好局面。它先批評了“今之少年,喜謗前輩”的不良風氣,直言有人對盛孝章的非議純屬誹謗,別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聽信流言,產生誤會。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確實是當今名士賢才,任何誹謗都無損于他的人品與才能,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堅定。文章隨后強調曹操面臨國家即將滅亡之際,正在從事“匡復漢室”的大業。“正之之術,實須得賢”。要使社稷得以維系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賢能之士,讓他們能夠發揮才能,幫助朝廷,克服困難,治理國家。當務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這樣,才能招致賢才。在治國需要賢能幫助、曹操應該救援人才的說理過程中,作者潑墨如云,多用比喻,聯系史實,展開論證,充分表現了人才會集、事業興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書信談到古代國君重金買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國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來,可以獲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優秀的人才紛紛來歸。文章又指出“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筑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所言認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宮臺、尊敬郭隗那樣,懷有招賢納士的真誠心意,天下賢者就必將心悅誠服,接踵而至,獻策出力。文章進一步強調歷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賢,“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而現實中如果能重視、幫助和錄用人才,也就會重現過去這種人才共同為國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這樣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讓他明確營救一個盛孝章是大有好處的。會使眾多的賢能前來效力,這是天賜良機,應該及時把握,不能失之交臂。這樣的景象確實也是曹操非常向往、夢寐以求的,因此,他會把救援想法付諸行動的。在正面論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實利益后,作者筆鋒一轉,折入反面推理。“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形象的論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說明了不救助人才的嚴重后果,也對曹操的救援行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全文結語言簡意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敘述的原因則是“欲公崇篤斯義”,希望曹操能重視交友求賢之義。

  這篇文章充滿感情,富有氣勢,而且論證有力,用事貼切,比喻形象,對照鮮明,駢散相間,行文變化自如,語言豐富精美。它取材廣泛,要點突出,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人才的愛惜。文中提到《春秋傳》的記載、孔子與朱穆的言論、古代國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證明,或深化觀點,都是為文章主旨服務的。這樣廣征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賢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實的堅實基礎之上,表現的自然信服。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點,膽大氣盛,放言無忌,才氣橫溢。正如劉勰《文心雕龍》說孔融“氣盛于為筆”(《才略》),文章“氣揚采飛”(《章表》)。


【軼事典故】

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么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后,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后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后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哭墳不悴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將此人殺了。

殺宥之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梅堯臣賞識,其中有一句的內容說:“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歐陽修問蘇軾出于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蘇軾答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才恍然大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么?”答說:“哪里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于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贊許。

一門爭義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并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后來事情泄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于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聞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州郡以禮策命,都不到。

剛直不阿

  后受司徒楊賜征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尚書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于是在受任大將軍之后,征辟孔融,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托病歸家。

北海為相

  后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授任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后來,孔融被黃巾管亥所圍,情勢緊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于是立即發兵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殺害。孔融自負于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成功。

兵敗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斗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幾讀書,談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參議朝政

  同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后,征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

  之前,太傅馬日磾奉命出使山東,到了淮南時,多次有求于袁術,袁術于是輕視侮辱他,奪走他的符節,又不準他離開,還要強迫他任軍師。馬日磾憂憤自己至極,于是嘔血而死。等到馬日磾遺體送回京師,朝廷想加以禮葬,孔融于是獨自陳說:“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磾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其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借口嗎?而且袁術越級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與日磾隨從,周旋歷年。《漢律》規定: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他的情況。《春秋》說: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陛下可憐舊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經很寬大了,不應該再加禮。”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

  當時輿論大都想恢復肉刑,孔融建議說:“古時候的人渾厚樸實,善惡不別,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沒有錯誤。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責任。末世衰微,風氣教化壞亂,政治攪亂風俗,國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說君主沒有為君之道,百姓就渙散不服,而想用古時候的刑法殘廢他們的肢體,這不是除惡長善的辦法。紂砍斷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說紂暴虐無道。從前,周有一千八百個諸侯國,天下百姓,要養一千八百個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腳,下面就有一千八百個紂呢。想風俗純美,是絕對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罰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決心。大多鋌而走險,不再回歸正道。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當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壞事,正好斷絕了人為善的途徑。就算忠誠如鬻拳,堅持如卞和,多智如孫臏,蒙冤如巷伯,才華如司馬遷,通達如子政,一遭到刀鋸,死了也為人恥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國稱霸西戎,南睢之骨立,衛武公《初筵》飲酒悔過,陳湯矯詔發兵,斬郅支單于于都賴水上,魏尚的守邊等等,不用再舉了。大漢廣開改惡之路,大都是這樣。所以聰明有德的君王,深思遠慮,棄短取長,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隨便進行改革的。”朝廷認為他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有恢復肉刑。

  當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還郊祀天地,禮儀擬指君主。朝廷下詔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來維護朝廷的臉面。

  建安五年(200年),南陽王劉馮、東海王劉祗相繼逝世,獻帝哀痛他們早逝,想為他們規定四時祭祀,為此先詢問孔融意見。孔融回答說:“陛下仁厚,感慨變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靈發布哀憐的詔章,考查審度從前的典章制度,訂正禮制。臣看前代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都死而無后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沒有聽說前朝為他們修祭祀。如果是臨時的,就不要列入傳紀。臣不懂事,認為他們都在幼小的年齡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禮加以謚號,這應遵照您的意思辦理,祭祀結束,以后就不要再行。至于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禮意,又違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這是不合適的。”

侮慢權臣

  之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后來問孔融這出于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正確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大業。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寫信故意挑撥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對。

進賢好士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等到退任閑職后,賓客天天滿門。孔融常嘆說:“座位上經常滿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孔融與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個虎賁士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人,而讓我高興的是還有典型。”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采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面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贊他的長處。推薦賢士,獎勵進取。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信服他。

慘遭殺害

  《三國演義連環畫》孔融之死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并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之前,京兆人脂習,與孔融相好,曾勸誡孔融性格太過剛直。等到孔融被害時,許昌沒有人敢為其收尸,脂習前往撫尸說:“文舉丟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聽說大怒,準備收捕脂習殺害,后來逢赦免才被釋放出來。

【死亡之謎】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誣陷他“欲規不軌”,又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是孔融發表的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言論。這還不算冤殺?如果說他與曹操作對都是錯的,曹操干嗎不以那些罪名處決了他。

  孔融與曹操到底作什么對了?他嘲諷曹操戒酒,諷刺曹丕娶甄妃,揭過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說曹操戒酒不是什么亡國之戒,只是不想糧食用來釀酒。勸過曹操不要殺楊彪,因為楊彪是袁術的親戚,甚至拿自己官職來做威脅。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于勸阻曹操不要與袁紹對決,這種觀點當時曹營不止他一個人,這算不上什么作對吧。

  孔融與曹操做對,并不表示這些能夠成為曹操將他殺掉的理由,而只能作為曹操殺他的動機。通過一些解釋能證明孔融沒有與曹操做對?沒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識時務?而敢在曹操面前這么做,不是自取滅亡是什么?而他為什么這樣?原因無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響巨大的大名士,以為曹操不能將他怎么樣,而事實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這就加劇了這位孔子二十世孫的膨脹,總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處處做對。而這也就罷了,甚至在一些軍國要事上,他也與曹操做對,比如官渡之戰前夕,就他發表的那一席悲觀言論,會對曹操集團造成多么大的打擊?按他的說法,曹操該怎么辦?投降唄!孔融之所以處于曹操集團,實際上是自以追隨漢獻帝,而袁紹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這就是說,孔融這位大名士,實際上是希望袁紹獲勝的,以便恢復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統治階級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恥的,這也成為了孔融敢與曹操處處做對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讓這么一個人留在自己身邊這么多年,雖然說有出于對其地位、聲望的顧慮,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后漢書.孔融傳》記載:“時,年饑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可見,當時是饑年,卻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為主?糧食!曹操出于對軍國大計的考慮,以為應禁酒,使糧食用來補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顯示了他“華交會之徒”的特性,說什么“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觽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擺明的強詞奪理,曹操的確是“惜谷”,只怕像孔融這么不惜谷,國不亡才怪,看過他的表現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納甄夫人,這根本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這很正常,孔融倒好,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懂,又以為孔融學識淵博,便“問出何經典”,孔融則捉弄似的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不是沒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嗎?再如楊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脅曹操“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溫和的方法。

  孔融的確沒有什么內政軍事才能,但他很會看人,推薦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后代,名滿天下。他是個書生氣很濃的人,不會當官,不會察言觀色,而且脾氣耿直,眼里裝不進沙子。但他只是發表言論,按現代觀點來說,是言論自由,他又沒做什么值得殺頭的大罪。曹操殺了他,后來曹丕卻下令千金收購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規不軌,那么曹丕還能這樣做嗎?

  孔融若只是“脾氣耿直”,曹操還至于將他殺掉嗎?孔融的性格如同絕大部分的名士,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想邊讓、禰衡、許攸之徒,無一不是名士,無一不是性格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而結果呢?有一個得到了善終?程昱性格不好,而曹操又是如何對待他的?所以,可想而知,為什么歷來也都有一種聲音流傳著:孔融之死,純屬活該,與其替他喊冤,不如從他的性格中找出他的悲劇發生的根源。


【文章特點】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后,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于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圣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干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借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于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后控訴。


【文學成就】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后曾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據《后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孔融的品格與言論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影響,孔融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


【地位與影響】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孫、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與立場都與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顯差異,而且他非常堅定的效忠于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而且由于曹操殺孔融的罪名極重,甚至直到西晉時陳壽著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為孔融立傳,成為該史書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殘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與言論仍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影響。殺孔融被視為曹操執政的污點之一,而孔融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但是從此后,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一千七百多年來,孔融的文學才能和品格一直被廣泛流傳著頌揚,這也可能與曹操很長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都反而被妖魔化了有關。

【家族成員】

祖先

孔子:孔融的二十世祖。

孔霸:孔融的七世祖,為漢元帝之師,官至侍中。

祖父

孔賢

父親

孔宙:字季將,官至泰山都尉。

叔伯

孔彪、孔立(一作孔翊)、孔麟

兄弟

孔融兄弟共有七人:孔褒、孔晨、孔謙、孔昱,其余二人名不詳。

子女

孔氏:嫁給羊衜

另有二子:名不詳。

備注:
1)圖片來自網絡,有異必刪;
2)部分詩詞釋義及賞析資料選自《古詩文網》。

本文作者已設置禁止轉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460評論 6 538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67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467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68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18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582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16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79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43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096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291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63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13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4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190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26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53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