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旅行者而言最顯著的風景,不管山峰、神廟、海浪還是原野,對當地人而言是司空見慣的生活背景。風景可以壓抑外鄉人的痛苦煩悶,卻對當地人毫無幫助。這種怪異無奈的對比揭示了旅行的荒謬感:旅行的意義,或者說其意義的幻象,由空浮的風景和遭遇構成,這些風景和遭遇是非常態的,是不持久的,是片段的,因而具有欺騙性,它貌似高于生活,其實是逃離了生活,因為生活的真正意義有賴于持續性的風景和遭遇。當景點和偶遇逐漸退隱到常態生活后面,被新奇感掩藏的瑣碎之物慢慢涌現,生活才真正開始。因而當旅行結束后,旅行的撫慰作用就迅速消退。
對于旅行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現在的旅行不再只是地點的轉移,我到別人厭倦的生活里去看一看。更多的是一種追求和情懷,我想要去環游世界,我想要去哪個夢里的地方看一看,或者說是想要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都是自己內心的驅動里說我要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不單單是說要逃避生活,找尋解救,如果那么痛苦煎熬我想幾場旅行也解救不了你。旅行是一種生活態勢,是自己對世界的探索的需求,不是說我被不喜歡的生活逼迫,我要逃離這里,那你最終還是會回到這里。旅行的時候一切的確高于生活,不再局限于生活的柴米油鹽工資壓力,可以過一下自己喜歡的日子,這何嘗不是一種放松,一種調節。為什么就覺得他是欺騙性的?難道人一輩子就該本本分分該干嘛干嘛?就不可以伸手夠一夠自己羨慕的生活?哪怕只是體驗?所有的事情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哪里逃離生活了?書看到現在多半都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說是哲學讀起來更像有毒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