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還差一個多月就兩歲了,對,你沒聽錯,我要向一個一歲多的寶寶學習。
1.
剛出生的寶寶除了會吃奶,他還會哭,哭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比如有的寶寶尿褲濕了就會哭,而有的就似乎對濕漉漉的屁屁沒感覺。
隨著一天天長大,寶寶認知的事物越來越多,漸漸地性格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有的寶寶特別愛哭,只要他的要求不能滿足就哭,如若大人回回都依了他,那從此以后哭就成了他的殺手锏,甚至用哭鬧來完全地控制大人。
我從小就是一個愛哭(不是哭鬧)的人,所以擔心寶寶也一定愛哭,因為我覺得自己就是遺傳的。還好寶寶似乎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從不亂哭,即使生病的時候也表現得特別堅強。
2.
說來很慚愧,小時候我總是愛生病,不管病的大小,哪怕只是一個一般的感冒,我都要請假回家。而每次回家我都不進屋,就站在院子里哭,奶奶什么也不說,直接拿好東西徑直帶我到醫生那里。
其實看病吃藥我還是很聽話的,但唯獨打針無法讓我淡定――只要看到醫生拿出液體藥瓶我就坐不住了,撒腿就跑,只是每回也沒有跑掉,幾個人合力將我拉回來摁住直到呼天搶地地將針打完(那時候赤腳醫生都只是打小針不打吊針的)。
最要命的是這樣的事直到當了媽媽也依然在發生,只是沒有小時候夸張而已。
3.
寶寶跟我小時候一樣,抵抗力差愛生病,隔山差五就往醫院跑。老話說:孩子笑,大人笑;孩子哭,大人哭。
孩子生病大人總是特別著急,尤其是初為人母的媽媽,很多時候不知所措,恨不能讓生病的人替換成自己。
但寶寶跟我不同并且讓我倍感驕傲的是他很堅強。記得去年冬天寶寶感冒咳嗽,吃藥一直不見好,后來在鄉里的衛生院打了兩天吊針也絲毫不見好轉,他爸爸又不在身邊,可把我急壞了。
因為孩子小,每次插針都很難找到血管,一般一次都不會成功;有的時候一瓶還沒打完就漏針,重打就意味著重新找血管,輸一次吊瓶手腳并用針眼三四個,甚至更多。
雖然很多時候第一次插針的時候他都不哭,后面幾針也只是拔針的時候哼唧一下,而且醫生也說漏針沒有關系,但是我那個心疼啊……
醫生告訴我說他是喘息性支氣管炎,弄不好會轉成肺炎,我問他還要打幾天的針,他說這個不好說,得看情況――少則一個星期多則半個月。
4.
我有些害怕以至于再也不敢等下去了。送到市醫院檢查后醫生說要住院,我想這里醫療條件更好,最主要是埋一個針頭能打三天,至少能減輕不斷插針拔針的疼痛,雖然只能住過道,我們還是住下了。
那時寶寶剛滿一歲,正在學走路。雖然生病了,但他的精神狀態很好。每天除了吊瓶的時候乖乖不動,他總是想練習走路。
于是我將他放在床邊扶好,然后蹲在離他三四步的位置伸手等著他,他有些著急,踉踉蹌蹌的撲過來,我也一把將他擁入懷里。
就這樣反反復復地練習,他不知疲倦,越走越開心;我也絲毫沒有累意,同時很享受這種繞膝的天倫之樂,過道里不時響起我倆咯吱咯吱的笑聲。
除了練習自己走路,他還特別喜歡拉著我到處走(拉著我能走得更遠)。只要哪一個病房的門開著,他就將我拉進去,沒有任何陌生感,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還是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跟房里的人打招呼,反而搞得我有點不好意思。
4.
寶寶在病痛面前總是顯得很勇敢。剛會走路的那段時間,跌跌撞撞是常事,整個身子尤其是頭,這兒青一塊那兒紫一塊,甚至突出來一個包。只要不是特別疼,他總是拍拍手自己站起來繼續走。
不知是不是巧合,現在每次寶寶哪兒疼,我也會跟著哪兒不舒服。這幾天我們又不約而同地感冒了。
不過這一次沒有像以往那樣胡思亂想表現得柔弱不堪,我知道感冒是很正常的也是有周期的,只要按時吃藥一個星期就好了。
其實我也羞于說出我是現在才有了這份耐心的,可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常說“女人本弱,為母則強”,想想兒子,我覺得我真的要跟他好好學習那股堅強和勇敢勁兒,只有這樣我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