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本文共4054字,分為五部分,主要講的是我訂閱專欄的過程以及我用“得到”的原因。
2.我一直想寫篇文章,認真地向別人介紹一下這款軟件。正好趕上這個活動,我也終于下定決心碼字了。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體會,略有偏見,我唯一能保證的是——真實。
3.在提到專欄作者時,我就不加“老師”二字了。這并非不尊重,只是我覺得直呼其名會讓文章顯得更為客觀。
一、開始在“得到”上付費
我從2013年10月接觸羅輯思維,羅胖店里的商品就算不買,我也會留意。當他在2015年底推出“得到”時,我很自然地下載了。
最早的“得到”沒有訂閱專欄,只有“知識新聞”。后來“得到”里東西越來越多,有解讀版書籍和音頻,電子書,還有每天一篇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的文章。除了電子書,其他功能都可謂獨創,而且做得都很好。當時我只是偶爾聽聽“知識新聞”,沒有為知識付費的想法。
去年五月底,“得到”推出訂閱專欄,這種收費模式很陌生。我詫異有那么多人訂閱,但我想羅輯思維的用戶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企業家、創業者、高層管理人員,中上層階級群體為主,199的定價倒也不貴。我不認為自己是專欄的目標人群,對“得到”的專欄就沒有興趣——直到萬維鋼來了。
我看過萬維鋼的兩本書,非常佩服這位前物理學家。萬維鋼的文章邏輯性非常強,每一個觀點都有書籍和專業論文做背書,既燒腦又有趣。他什么書都看,不管是人文類還是科學研究,是暢銷書還是難啃的學術論文。當看到他在發刊詞中說自己辭職做專欄作家,我就按捺不住自己的錢包了。
二、逐漸訂閱其他專欄
我本來只想買一個專欄,可專欄數又在不斷增加。雖然我躲過了羅胖的“糖衣炮彈”,但我也怕錯過像萬維鋼一般有“智識”的人。因此偶然的一個機會,我加入了一個盜版群,付了49塊錢的“會員費”,以這種方式看了很多付費內容。
有些專欄的文章我很喜歡看,慢慢地我就不滿足于看盜版。這個群承諾會分享“得到”一年內所有付費內容,可每天要等對方把資料弄好,然后在眾多文件中找到要看的專欄,實在耗時,我還不如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創造更多的價值。于是我退群,并買了《槽邊往事》、《硅谷來信》和《何帆大局觀》。
其實不只是盜版,“得到”分享的文章看起來也很麻煩。我加過一個共享群,大家眾籌了薛兆豐的專欄,但我看了幾篇文章后就放棄了。點擊文章后打開得慢,還要按一下“搶讀”按鈕,這只適合偶爾看看,長期我堅持不下去。
到了今年,當我看到熊逸、嚴伯鈞這兩個熟悉的名字時,馬上就訂閱了他們的專欄。為了更懂藝術,我還買了《雪峰音樂會》。
九個月時間買了七個專欄,不符合我家境普通的大學生形象。其實買《精英日課》的錢是我從生活費里省的,我用實習工資買了三個專欄,花唄買了三個(以后分期還)。
三、“得到”吸引我的地方
羅胖常說他是“知識服務商”,他賣的不是知識,而是服務。一開始我不理解,知識就是知識,干嘛非要說是服務商。
但用的時間長了,我也慢慢理解了羅胖的話,“得到”的專欄至少有三點稱得上是服務。
1.專欄語音
幾乎所有專欄都配有語音,有些是作者自己朗讀,有些是轉述師轉述。轉述師的聲音不僅好聽,還與文章作者的身份十分契合。寶木朗讀的《硅谷來信》正像一位長者尊尊告誡晚輩;于浩朗讀《何帆大局觀》時速度快、非常有氣勢,仿佛被何帆帶著站在高處俯視世界;田龍朗讀《熊逸書院》則有世外高人冷眼看世界、指點江山即視感。我看文章時,感覺耳邊會浮現出朗讀者的聲音。有時我還會打開音頻,跟著他們的聲音看文章。
配備音頻最大的好處是方便省時。和菜頭曾提到傅盛買了《槽邊往事》卻不打開,《槽邊往事》沒有語音,而對他來說“得到”是用來“聽”的,是他跑步時的背景音樂,這或許代表了忙碌人群的心聲。
2.每日更新
大部分專欄更新時間是固定的,而且普遍是一周最少五次,我訂閱的《精英日課》、《硅谷來信》、《何帆大局觀》和《熊逸書院》幾乎都是每天更新。日更的最大好處是讓我保持學習的狀態,每天看“得到”也成為習慣。
馬徐俊曾介紹過《紐約書評》的創刊史,1962年紐約各報大罷工,而當時美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已經養成了每天看《紐約時報》的習慣,不看報就很難受,《紐約書評》正是在這個環境下以替代品的身份創立的,用羅胖引述亞里士多德的話解釋就是“大自然厭惡真空”。“得到”的專欄就像《紐約時報》,要說沒有“得到”是什么感覺,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羅輯思維第五季遲遲不更新、官方又不做任何回復的那段時間。
3.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薛兆豐在知識發布會上說以前寫書他只負責寫,寫完了丟給出版社,至于書賣給誰,讀者能不能看得懂,看完之后有什么問題他一無所知。
對,這正是傳統圖書的特性。看書雖然被當做是“與作者對話”,可這種對話是單向的。
但在這里就不同,讀者能隨時提問,還能給作者提要求。最早的時候《硅谷來信》不是每天更新,《精英日課》沒有“答讀者問”,《何帆大局觀》不會“周末薦文”、請高手與讀者互動,后兩者的更新時間也做過調整。作者根據讀者需求時刻調整專欄的形式,非常地靈活,這不正是一種服務者的姿態嗎?
除了對專欄的“執迷”外,“得到”最吸引我的是它不斷的優化。我8月份訂閱《精英日課》時是沒有語音的,字體也不好看,專欄中都沒有復制這個功能。而現在不僅能劃線,還可以寫想法。
再后來,從羅輯思維花10萬塊錢買了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版權開始,“得到”陸續有了各種免費的優質文章和音頻。在用戶體驗上,“得到”也一直在跟進,添加“學習時間”、“我的勛章”、“學習小組。“今日學習”和“隨時聽”可謂十分方便,不用點擊專欄查看更新文章。首頁還有“名詞解釋”、“得到周刊”······
現在“得到”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說“學習小組”帖子中的黑色字體無法顯示,作者居然還不能刪帖。但改善這類功能是遲早的事,我相信“得到”會不斷地完善它的功能,帶給用戶更多的驚喜。
四、學習這件事
終身學習這個概念,我以前就聽過,但我不認為學習就是看書、閱讀。王爍曾說他就知道一個人是專門看YouTube學習的。在我看來,認真看“奇葩說”也算學習。你可以學習怎么說話、如何與人辯論。閱讀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卻是——如吳軍所說——少有的審視人生的方式,因為審視人生需要閑暇,這是閱讀能夠提供的。
說一下我在“得到”的學習吧,最開始我會給每篇文章記筆記,同時一條不落地把讀者留言看完。專欄的留言質量很高,有人說這正是付費帶來的好處,可以說是“have a skin in the game”。萬維鋼在一次書面采訪中做了進一步解釋,他說一個新生事物剛誕生時,總能抓住最先進的用戶,就像《魔獸世界》剛出來時網友素質之高。
由于文章留言太多,時間長了我就放棄這種學習方式,并動了寫留言的念頭。我在何帆的專欄中看過一則留言,很好地說明了寫留言的意義,那位讀者談到美國教育培訓界的“學習金字塔”理論:
在塔尖,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在課堂上或者視頻里,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但學習效率卻很低,過了兩周能記下的只有5%。第二種,通過“閱讀”能夠學習到的內容,過兩周,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20%。第四種,是用“示范”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30%。第五種,是“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也就是“踐行”,可以記住75%。最后一種,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
他接著說寫專欄留言既是“小組討論”,也是“實際演練”,甚至能當別人的老師,這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我以為認真寫留言就能被選上,可情況很糟糕,盡管每一條留言我差不多要寫一個小時,但幾乎都石沉大海了。我去其他專欄下寫留言,情況也一樣。
后來我加入各種“得到”學習群,無奈所有的群都是類似的——我很快成了潛水一員。在歷經“挫敗”后,我已經不在“得到”上寫想法或留言了。在“得到”學習的門檻太高,我無法跨越,算是失敗的例子。
不過弱者也有弱者的辦法,我選擇了在“微信讀書”上寫文章、寫讀后感、記筆記。何帆有一周專門寫文聊他的讀書方法,他的終極技是“為寫而讀”。我的理解就是每天寫,不僅寫,還一定要發出來讓別人看到,把自己的觀點、寫作水平暴露在公眾視野中。我每天會寫300~500字,偶爾會寫篇文章。說起寫作,還得感謝一下和菜頭和王爍,《開始寫作吧》給了我寫作的動力,《《經濟學人》寫作法》則教我怎么寫。
五、批評者的聲音
網上對羅輯思維的指責可謂不絕于耳,“得到”也沒能幸免。
比較扯的評論我就不說了,談一個常被提到的問題——很多人說看了專欄沒有用,感覺錢白花了。我在學習群中,就常聽人給一些專欄戴上“雞湯”的帽子。
說到底還是大家對作者的期望太高,把羅胖的贊揚當成評判專欄的標準了。其實羅胖的話不能全信,一方面閱歷和見識的差異很難保證我們能以同樣的視角看待同一事物,另一方面一個商人夸大自己的產品也很正常。這種可能存在的不真實體現在用戶花錢要的是一種確定的功效,而有些專欄的內容本質只是作者看著世界的思維方式,簡單點說就是思想,可偏偏思想的作用是不確定的。
我訂閱《精英日課》不是想成為一個精英,我就是喜歡看萬維鋼的文章。作為一個IT從業者,成為精英的途徑首先是要掌握編程語言、學算法、多做項目、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精英日課》提供的只是一個讀書人解釋世界的視角,能不能提供實際幫助完全取決于你現在做的事。就像吳軍在專欄中說“中國依然是一個大賈府”,難道會有人指望看一本《紅樓夢》成為交際高手?這類專欄文章提供的是軟實力,軟實力最大的特點是你不知道它有沒有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產生作用。
熊逸在答萬維鋼的長文中談到,正是古希臘人專研“無用之用”的哲學和數學,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舉個例子,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的圓錐曲線理論,到1800年后被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于總結行星軌道理論。我們看的專欄文章當然上升不到哲學和數學的高度,我只是想說不必太過在意現在能學到什么。思想的力量是無形的,也是無窮的。
致謝
我是2013年9月底入的學,10月接觸羅輯思維,如今行將畢業,羅輯思維也算陪伴我整個大學了,其影響不言而喻。最后,在“得到”一周年之際,向羅輯思維全體工作人員致謝,也致敬所有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