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曾國藩是他的家書,那時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好為人師的管家婆,每一封家信都事無巨細地教育子女兄弟、要求家里人的需這樣要那樣,讀了幾篇就扔下了。
再次讀曾國藩的書,是唐浩明先生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血祭、野焚、黑雨),讀完后,便“愛”上了史書上記載的那個有著三角眼的曾國藩。
接下來又讀了張軍先生寫的《曾國藩傳》,讀了張宏杰先生寫的《曾國藩傳》,收聽了樊登講的、張宏杰先生寫的《曾國藩的正面志側面》,那一段時間,每天手里捧的書,都是關于曾國藩的。每天讀,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曾國藩給我的人生啟示很多,大到人生目標的規劃,小到日常生活的起居,還有為人處世的變通。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讓我聯想到自己,佩服他的毅力和自我改變。他給我最大的人生的啟示,目前大概有三個方面:
1. 出身決定不了人生
曾國藩之所以被現今的人們推崇和學習,是因為他的出身,和如今大多數的老百姓一樣,沒有顯赫的家勢,沒有雄厚的家底,甚至沒有健壯的身體。
他出生在湖南湘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祖父是地道的農民,父親在祖父的逼迫下,考了17次才考中秀才。他自己5歲開始,跟著父親讀書,14歲開始參加考試,一直讀到21歲,第7次參考才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原生家庭,以及家里提供給他的教育資源,現在看來,完全不是優質的,只能說家里能勉強堅持供他讀書而已。
21歲前的曾國藩,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且他本人資質也平平,并非像許多“神童”那樣,一篇文章讀兩三遍就能背下來,傳聞他背《岳陽樓記》被小偷嘲笑的故事,便說明了兒時的曾國藩,真的就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孩童。
可就是這樣的出身和資質,卻做出了驕人的成績,成了晚清時期解救清朝廷的功臣。曾國藩的出身和一生的成就,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出身決定不了他的人生,只要有理想,就應該不問出身,只需默默努力就行。
2. 認知直接影響自我改變
出身平平、資質平平的曾國藩,一生能“立德、立言、立功”,跟他在關鍵時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改變有著直接的關聯。
也許是因為20歲前“讀死書”,讓他從古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也許第6次考試時的“懸牌批責”一下子把他敲醒了,他意識到了父親的教育方法和家鄉的教育資源有問題,便提出到漣濱書院去求學。
盡管家里經濟狀況并不闊綽,但祖父和父親對曾國藩自己提出要外出求學的想法,還是全力支持。這是曾國藩第一次自我認知的突破,也是第一次自我改變的大手筆。這一次認知和行為的改變,成就了曾國藩學業上后來的一帆風順。
一個人學業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他人生的成功和順遂。曾國藩考秀才費了老鼻子勁,但后來考上舉人、進士、進翰林院,一共卻只花了7年的時間,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翰林。
進了翰林院后,曾國藩再一次在自我認知上,清醒地發現自己讀的書太少,于是開始自我反省、自我改變,將別人喝酒娛樂的時間,都用來了讀書。
這是曾國藩第二次自我認知的轉變,他那些年在翰林院飽讀的詩書,為他“立德、立言”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底蘊。
光有官位和學問,也不見得能做成一番大事業,想要“立功”,除了天時地利,還需要“人和”。
曾國藩的官位從七品起步,一直做到了正一品,他卻因為性格原因,十幾年間,被皇帝指責、被同僚排擠、被湖南官場打壓,讓他一直郁郁不得志。
年過四十后,曾國藩在老家荷葉塘為父丁憂期間,再一次在自我認知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想要做點事情,必須改變自己原有的為人處世。
認知一變,立即就帶來了行動上的改變,當他再次返回湖南官場時,以前熟知他的官員們,都覺得“曾滌生變了”,這個變化,讓他獲得了好人緣,獲得了好幫手,獲得了最后的大功績!
這是曾國藩讓我最敬佩的地方!人們總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成年人的改變,真的是太不容易!別說改掉自己多年的說話、做事習慣,單單是想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時間,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
曾國藩卻能真正地做到“脫胎換骨”,他將曾經的疾惡如仇,改成了彬彬有禮,將昔日的直言進諫,改成了委婉溝通。正是他自己性格上的巨大改變,才有了他人生頂峰上的立功。
如果沒有他對自我的清醒認識,或者說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知后,又無法進行自我改變,那曾國藩也很難成為晚清的名巨,也不會成為當今人們爭相學習的“半個圣人”!
3. 堅持是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
曾國藩給我的第三個人生啟示,就是他對自己“日課”的堅持。
通過讀曾國藩的書,發現曾國藩其實并非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人,他也并非早早就想建功立業。他小的時候只是想完成父輩的心愿,考上秀才,后來只是為了完成讀書的任務,進了翰林院,當了官后,他也只是想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為國為民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太平天國發起進攻時,他也是推三阻四不愿意練兵、帶兵,他是被朝廷和朋友們,威逼利誘漸漸走上“文人帶兵”的道路。
盡管如此,曾國藩卻是一個堅持天天做“日課”的人,每天12個日課內容,是他自己規定的,從“早起”到“夜不出戶”,他樣樣落實到位,天天將他的“日課”作為生活的重心。
正是曾國藩每天堅持做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才有了他一天一天的改變和進步。
生活中出現大事的概率并不大,生活是由各種小事瑣事組成的,我們若是能像曾國藩那樣,定下適合自己的“日課”,堅持天天去做,那么,當有一天生活中出現“太平天國運動”時,我們就是那個“有準備的人”。
機會總是留給事先有準備的人,事先有準備的人,總是堅持每天都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曾國藩的人生,值得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去品讀、去學習,他一生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示,曾國藩的書,值得每一個人反復讀、反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