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稍年輕的人給我說我努力讀書、健身、自律就會有成長。我只是笑一笑。就如同以前的我被更有智慧的人笑笑而已。
王小波說過:“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以前我不懂這句話。認為怎么會是如此,不應該永遠熱情、永遠充滿活力嗎?現(xiàn)在才知道未曾經(jīng)歷,無法獲得,只有受了錘才能成熟,才能從容。這也是遍讀百萬書籍依舊無法領(lǐng)會到的。智慧需要去經(jīng)歷和碰撞的,甚至長夜痛哭的,因為心智才能成長。
一、經(jīng)歷
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深以為然。以前以為讀書讀得多,會了解基本的社會運行邏輯。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亦是如此,沒有經(jīng)歷過作者的辛酸,只能在表層上有所共鳴。但是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讀到《基督山伯爵》:“唐戴斯已經(jīng)學會了等待。他等待自由等了十四年,現(xiàn)在自由了,為財富再等一年半載又算得了什么呢?”學到了要等待,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為了一個理想等待十多年。但當人不得不被動進行等待時,在長時間等待后,他卻能夠接受等待了,不慌不忙榮辱不驚。就如書中作者最后一句話:“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但這種大智慧不身體力行,永遠停留在表面上。我要長期主義,我要每天自律。當然是好事,但真正這種大智慧包括了隱忍、堅持還有放棄,放棄各方面的完美,一輩子只做成一件事的意志。
一定要有所得,有所失,才談得上勇氣。我并非說讀書不好,恰恰是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只是讀書、做事、閱人缺一不可,三種不斷交替才能形成正循環(huán)。僅僅每天讀書、健身、培養(yǎng)愛好,能夠讓你活得美麗,但并不一定對社會有價值,也不一定自我認知真正的升級。
但我們依然需要像莎士比亞在《暴風雨》所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二、碰撞
有些偉人是真的讓人佩服。比如林肯,他是美國政治家、戰(zhàn)略家、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tǒng),在任期間主導廢除了美國黑人奴隸制。1818年,母親去世。1831年,經(jīng)商失敗。1832年,競選州議員落選。同年,工作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未獲入學資格。1833年,向朋友借錢經(jīng)商。同年年底,再次破產(chǎn)。接下來,他花了16年時間才把債還清。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這次贏了。1835年,訂婚后即將結(jié)婚時,未婚妻死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六個月。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fā)言人——沒有成功。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落選了。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回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qū),表現(xiàn)可圈可點。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1849年,想在自己州內(nèi)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遭到拒絕。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1856年,在共和黨內(nèi)爭取副總統(tǒng)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張。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tǒng)。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
林肯的名言中我最喜歡兩句:只有自我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我從不擔心行動的危險,我更擔心不行動的危險。只有不斷與世界上的人和事碰撞,才能獲得更多。海明威也說了同樣的話語:“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后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我之前有過這樣的感覺,我一輩子只能干這種工作,我害怕丟掉我的工作,因為我沒有底氣。但實際上真正的歸宿就是自己的健康與才干,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這兩年我碰撞的程度遠遠高于以前,不管是好是壞,更加成熟穩(wěn)重。就像銳哥給我說的一樣,不知道為什么你說話變慢了,從容了很多。以前再怎么強制控制語速,還是說話很快。倒是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后,不急著開口,說話緩慢了許多。這正是這些閱歷帶給我的。
人生不可能像看書跳過開頭就看到結(jié)尾一樣。人生一天一天度過,書也要一頁一頁讀。我們要深信上天會幫我們書寫人生,一行又一行,記錄我們的一刻又一刻。最終我們會在上天的引導之下將人生畫上完美的句號。就如高盛集團CEO勞爾德 所說:“傳記最吸引我的一點是,書中的人物在自己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前五十頁當中,是不會知道他或者是她會在第三百頁的時候取得的成功。”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去碰撞。
結(jié)語
最后,用馮唐的一句話共勉:“生活沒這么復雜,種豆子和相思或許都得瓜,你敢試,世界就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