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

楊摩西單身,在縣政府種菜。吳香香守寡,在西街開鋪賣饅頭。

吳香香看上楊摩西了,理由很簡單:她希望她的饅頭鋪不僅姓“吳”,還姓“縣政府”。而且楊摩西“嫁”給她,自己可以高他一頭。

老崔找到楊摩西去給吳香香說媒,楊摩西一聽自己不單要入贅,還要改姓吳,這下犯了猶豫,惹得老崔生了氣。老崔說了句:“我倒不是生氣你琢磨這事,是生氣你認不清自個兒是誰。”

楊摩西犯了愁,去找傳教士老詹商量。老詹跟他說:“咱自個兒啥都沒有,就不能怪別人有苛求了;咱自個兒說不起話,就不能怪別人有言在先了。”

后來,楊摩西“嫁”給了吳香香,而且改名吳摩西。

兩人成親后,吳香香繼續賣饅頭,吳摩西繼續在縣政府種菜,日子倒也過得太平。可是半年后,吳摩西“下崗”了,吳香香的饅頭鋪姓不了“縣政府”了,吳摩西在吳香香眼里,就完完全全成了一無是處的廢品,用不著了。

說的是夫妻故事,道的卻是人情冷暖,社會現實。

都知道結婚要門當戶對,人與人的交往又何嘗不是呢?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在面上不承認,但心底,卻也否認不了。

再說傳教士老詹。

因為傳教的原因,老詹認識很多人。可是熟人雖多,但不求人辦事時是熟人,一求人辦事人就生了。

這讓我想起《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平日看似“吃得開”,但哥哥闖禍爸爸病危時,“朋友們”給的,不過就是搪塞一堆。雖然平日里她便知自己內心的孤獨與對外的逢場作戲,但卻始終對逢場作戲抱有幻想,對“攀高枝”抱有渴望。最后大家的搪塞只不過澆滅了她的幻想,摧毀了她的渴望,但對于當下的她而言,無疑仍是絕望的一擊。這大概就是“一求人辦事人就生了”最利害的地方。

說到底,如果你不優秀,那么,認識十個別人,都不如認清一個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