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注釋
式:作語助詞。
微:(日光)衰微,黃昏或天黑。
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躬:身體。
筱青讀詩經:
今天這首詩有點兒短啊!短到什么程度?只有兩章32個字。
兩問兩答。
兩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
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微君:微,非也,要不是君主。
意思是說,要不是為了君主,誰天黑了還不回家,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只變換兩個字“故”和“躬”, 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
“微君之故”, 朱熹《詩集傳》釋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
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
一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
“中露”,實為“露中”,作者為了和一章的“故”押韻和諧,采用倒裝。
露水,泥濘本是實寫,透過現象看本質,
所謂“中露”可以理解為今俗語心里沉甸甸的, 像被什么東西堵住了;
“泥中”可以理解為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中露”、“泥中”有虛有實, 互相補充。
短短二章,寥寥四句,把征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抒發得淋漓盡致。
方玉潤《詩經原始》:“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詩章雖短,卻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節奏感強。
關于此詩主旨,說法有三,
其一,烈女說
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侯之女嫁黎國莊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并賦此詩以明志。
但未見其他證據。采此說者寥寥。
其二,勸歸說
《毛詩序》說:黎侯為狄所逐,流亡于衛,其臣作此勸他歸國。
由于歷代學《詩》者以毛說為主,所以勸歸一說流傳最廣。
“式微”一詞逐漸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許多詩人以此為詩。
如唐王維《渭川田家》“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夫之鄂》“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曹植《情詩》“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貫休《別杜將軍》“東風來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來歸”;
宋代晁說之更有一首《式微》的同題詩:
暮云朝翼與心飛,白首何堪客子衣。
潮去潮來無遠邇,江南江北有從違。
廟堂慎用太平策,畎畝先知禍亂機。
一唱式微腸九斷,微乎微乎我同歸。
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后世詩歌的影響,“式微”歸隱意象基本已經確立。
其三,征人說
到了現代,征人說逐漸流行。
余冠英《詩經選》認為“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
2014年有一首網絡歌曲,名為《式微》,倒是很好地詮釋了征人說。
這首歌曲的歌詞很美,不妨錄在下面。
式微
凜天朔雪催 白霜萬瓦堆
寒日殘霞遠 正欲頹
沆碭霧中窺 愁望險山巍巍
翹首盼音書 傳回
天式微 胡不歸
可曾知流年難追
怨句新題空悵鸞鳳不雙飛
獨守歲 枯華蕊
鬢秋淚成鏡湖水
黯楚風旋吹酒寒 空醉
凜天朔雪催 白霜萬瓦堆
寒日殘霞遠 正欲頹
沆碭霧中窺 愁望險山巍巍
翹首盼音書 傳回
昔式微 離路邃
蕭瑟曲徑故枝垂
舊時與諾誓如鳳與凰相隨
獨守歲 枯華蕊
鬢秋淚成鏡湖水
黯楚雪冽回路茫 難歸
銀月初升日初墜
雪覆雪消又幾歲
不見鴻雁寄相思為誰遠飛
怨句堆積人又醉
暮去朝來紅顏褪
跋望遠山又式微 胡不歸
怨句堆積人又醉
暮去朝來紅顏褪
跋望遠山又式微 胡不歸
征人遠去,日日年年胡不歸,佳人何在,暮去朝來紅顏褪,跋望遠山又式微, 胡不歸?
其實對于詩的解釋也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事情,這首《式徵》也可以換一個輕松的角色來理解!
既然《邶風》是民歌,《邶風式微》也許并沒有學者們想象的那般復雜!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這分明是小情侶約會甜甜的情歌!
女:天黑了,你怎么還不快回家?
男:還不是為了你?為了你又何俱風霜雨露,道路泥濘?
也許這不過是小情侶之間的情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