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世界五大車展之一的2022 巴黎車展重新啟幕。
時隔四年后,中國品牌儼然成了這次車展的主角。長城汽車攜歐拉好貓、閃電貓和魏牌PHEV等車型亮相。其中,歐拉好貓在車展正式宣布歐洲上市。
比亞迪、長城等國內自主品牌紛紛亮相,與大眾、寶馬、奧迪等歐洲車企巨頭缺席形成鮮明對比。
路透社在對巴黎車展的報道中這樣形容:這次車展難以見到法國本土制造的電動車,而中國品牌卻占據強勢,這成了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
關于此次中國電動汽車展出的SUV\中型轎車等車型,“福布斯”雜志稱“他們發起了大規模的歐洲攻勢”。
德國《經濟周刊》在10月5日的報道中寫道,超過15個中國汽車品牌已準備好征服歐洲市場。
文章援引擔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多年的馮思翰的話稱,在現代汽車的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的追趕正在變成超越。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盤點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交出的亮眼成績。
僅僅在2022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224.7萬輛,同比增長122.4%。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全球市場的59%,是歐洲的近兩倍。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繼續發力,根據最新預測,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全年有望交付600-650萬輛。
在出口方面,2022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汽車出口的爆發年。
據中汽協統計,今年1-9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211.7萬輛,同比增長55.5%,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其中,9月出口量為30.1萬輛,同比增長73.9%,新能源汽車出口5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
這一數據同時表明,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排名僅次于日本。
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國內新能源車企不約而同紛紛“出海”。
5月,蔚來發布“挪威戰略”,正式進入歐洲市場。同月,比亞迪宣布與挪威經銷商RSA合作,推出搭載磷酸鐵鋰刀片電池的唐EV車型,作為比亞迪乘用車出海歐洲的第一站。
7月,比亞迪宣布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首批登陸日本的是元PLUS、海豚、海豹這三款基于其最新的e平臺3.0打造的純電車型。
10月,蔚來宣布在德國、荷蘭等歐洲四國提供全體系服務。
哪吒汽車在今年9月交付18005臺,再創歷史新高,連續第3個月獲得造車新勢力第一,同比增長134%,實現連續27個月同比增長。自今年8月份在海外上市首款車型以來,截止9月中旬,哪吒在海外的訂單快速超過5200臺,海外渠道發展到30家。
不難看出,當下的國內自主品牌已經已經開始注重成體系地進入海外市場,包括上汽、比亞迪、蔚來等已經開始建立海外運營、銷售、研發分支,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
此外,中國車企正力圖以新能源汽車,撬開過去以日系車為主的東南亞市場。根據東盟汽車聯合會(AAF)數據,2021年東南亞的汽車總銷量達到279萬輛,同比增長14%,預計到2035年,東南亞的電動車銷量將徹底超過燃油車。近兩年來,包括哪吒、比亞迪、五菱、長安、吉利、長城等中國車企接連在東南亞布局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或生產。
1. 成長中蛻變:中國新能源汽車全面提升出口“加速度“!
國內汽車銷量從2012年的1930.64萬輛增至2021年的2627.5萬輛,相當于美國與歐洲銷量之和,占全球汽車銷量的比重提升至32.42%。
新能源汽車方面,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28萬輛,2021年躍升至352.1萬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正成為中國品牌核心增長點之一。
時間撥回到2002年,世界汽車出口量為2210萬輛,其中德國、日本的汽車出口數量均超百萬輛。(數據來源:國際機動車制造商協會OICA)
反觀中國,2002年汽車整車出口量僅4.31萬輛,扣除雪地行走機動車、高爾夫球車等其他載人機動車,就只剩下2.2萬輛。(數據來源:中汽協)
從20年前的4萬輛,2010年前不到50萬輛,上升至2010-2020年的50-100萬輛,中國汽車出口量增長迅猛,2021年更是首次突破200萬輛大關達到212萬輛,實現翻倍式增長。其中,中國向歐洲汽車出口數量達到18.9萬輛,同比增長達到114%。
2021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超過40萬輛,占全球的1/3,同比增長近3倍,占比汽車出口總量的18%。于此同時,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國。
中國新能源出口市場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2021年以前,中國汽車出口量一直在100萬輛左右徘徊,多銷往一些欠發達國家,中亞、南美等市場是中國汽車出口的重要市場。并且大多數是單純的外貿方式。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排名前5位的國家依次是比利時、孟加拉國、英國、印度、泰國;中國汽車對歐洲的出口的增長最快的,增速達到了204%,對北美洲的出口增速也超過了100%。
而今,發達國家成為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市場已經快速超越亞洲市場,占據了50%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出口份額。2022年年初到8月,在歐洲上牌的電動汽車中有19%來源于中國制造。
歐洲市場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一大增量市場,主要集中在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等發達國家。
中汽協整理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8月,中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墨西哥、日本、比利時、英國、俄羅斯聯邦、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和沙特阿拉伯。
國內出口汽車也不再一味地推出低價車型,而是將更多的中高端車型推向海外市場。
目前,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售價約3萬美元/臺。而在5年前,我國新能源車基本以微型低速電動車為主,出口平均售價僅為500美元。純電動車對出口均價提升極其明顯,2020年均價為1.1萬美元,2022年前8月均價達到了1.99萬美元,8月份達到2.58萬美元。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汽車出口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出口國家越發全面,過去以中國友好國家和發展中市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為主,現在已經開始積極布局歐洲等主流市場,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最為出色;
二是在結構上,汽車工業出口正從過去以商用車為主,轉向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乘用車為主。在車型上,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出口車型更先進,過去多是低端車型,現在不少企業開始以高端車切入市場;
三是出口戰略從過去的被動式,到現在的主動出擊,除了當地建廠、跨境品牌合作,還采取自建銷售渠道、通過共用技術定制化開發新車型等多種方式。車企在國外建設了自己的營銷渠道,持續打造品牌,新能源汽車初步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的發展格局。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步伐越來越穩健有力。
2. 新能源汽車出口海外,“中國制造”的底氣在哪里?
第一,國內政策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歐洲市場減碳+補貼。
2012年,中國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堅持產業轉型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動汽車動力系統電動化轉型”。明確了純電驅動、采用補貼和全面優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各行業配合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等多項重要內容,財政補貼、牌照等政策大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外部環境也為中國品牌發力海外市場提供了機遇。為實現“減碳”目標,近年來全球多國政府陸續公布碳排放目標,并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
比如,挪威推出多項支持電動化轉型的政策,包括對電動車免征25%的增值稅、免征進口關稅、免征養路稅;德國則將新能源補貼延長至2025年,進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車市場。
歐洲各國還提高了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比如在德國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單車補貼最高可達9000歐元,在西班牙,最高單車補貼從5500歐元漲至7000歐元。
數據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全球出口量約55萬輛,其中40%銷往歐洲市場。
內外部因素共同促使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海外市場開花結果,僅比亞迪一家,其新能源汽車足跡就已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座城市。
第二,中國汽車品牌精準地把握住了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的機遇,通過與智能網聯加速融合搶占先機。
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產品設計、基于車輛全生命周期的生態構建,也是中國汽車開拓海外市場的一把利器。這是海外用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關注度持續升溫的一大原因。
無論是產品外觀、內飾、續航里程、環境適應性,還是整車性能、質量、安全、智能化應用,當前我國新能源整車都處于國際領跑水平。敢于出口到德國、日本等汽車發達國家和汽車工業強國,不僅需要品牌的自信,更需要產品實力的支撐。
第三,“缺芯”導致全球汽車減產。
根據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數據,截至2022年10月9日,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353.7萬輛,其中歐洲地區減產就高達109.7萬輛,德國受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新車訂單積壓創新高。而中國減產僅為16.7萬輛。
世界級“缺芯”,全球產能降低,就連國際市場的二手車價格都暴漲,因此增加了中國汽車的出口競爭力。
可以說在全球汽車生產受限時,中國恰好填補了這份空缺。當然,運氣屬于計劃之外的東西,唯有足夠努力,才能在運氣降臨時抓住它。
3. 總結&思考
許多國家和地區宣布了燃油車禁售計劃:意大利(2024年),挪威、墨西哥、法國等(2025年),荷蘭、德國、英國、印度等(2030年),日本(2035年)……
歐洲對于碳排放的要求最為嚴格,當地采取的綠色轉型舉措,加速提升了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其中,北歐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接近100%,這意味著北歐汽車增量中電動化的比例接近100%,將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帶來較大增量。
中國新能源汽車除了在歐洲表現良好,還敲開了東南亞國家的大門。曾經的東南亞市場是日系車的天下,如今包括哪吒、比亞迪、五菱、長安、吉利等在內的車企都在東南亞地區布局。
隨著各國碳減排的推進,海外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不斷釋放。未來十幾年,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給我國車企帶來新的機遇,有利于我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做大做強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過去十年間,中國汽車產業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能源結構的變革帶動汽車生產制造與品牌服務模式劇變,鋰電、5G、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漸次萌發,科技創新引領汽車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厚積薄發的中國汽車產業正以一個成熟者姿態站在全球前列,參與并引導著下一步產業變革的來臨。
在中國新能源車逐漸占領全世界的同時,作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歐洲也感受到了危機。
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發布的報告《從繁榮到剎車:電動汽車轉型是否停滯?》,數據顯示歐盟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已經放緩。2022年上半年,歐洲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為11%,而根據以往的增長趨勢,這一比例應該達到13%。
研究提出,歐盟需要提供更多的監管激勵措施,鼓勵本土汽車制造商擴大純電動汽車的本土生產,否則將面臨被中國競爭對手搶走市場份額的風險。
比亞迪和長城汽車等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尋求在歐盟站穩腳跟,其電動汽車最近在歐洲獲得了很高的安全評級。
T&E預計,2022年上半年,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占歐盟電動汽車銷量的5%,到2025年市場份額可能達到18%。
中國汽車出口量的大幅攀升,雖然喜人,但仍需保持樂觀謹慎的態度。最近兩年的表現,實在全球汽車產能受限情況下的突圍,能否持續向好,還很難說。
歐洲中高端市場,目前只有特斯拉幾乎占據了100%的出口份額。
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出口量達16.3萬輛,占到了當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一半的份額。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以9.7萬輛的出口量,占同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8%。
其余國內自主品牌,如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極少有出口量。
2020年12月,小鵬汽車首批向挪威市場出口的100輛小鵬G3已向分布于挪威28個城鎮的用戶交付。
2022年,有媒體援引數據網Cleantechnica統計結果顯示,小鵬汽車在挪威兩年僅賣出1006輛車。
除了小鵬,2021年國慶節在挪威首都開出首家海外NIO House的蔚來,銷量成績也十分慘淡,截至今年9月,蔚來在挪威市場整體銷量僅900輛;主打海外市場,2020年5月就開始出口的愛馳汽車,今年1-6月累計出口也不過1042臺。
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的持續升值,這對汽車出口歐洲市場是一個壓力。此外,俄羅烏危機等一些地緣政治風險也不容忽視。
放眼未來,長期來看,中國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還需要時間的沉淀。
首先是口碑和信譽,中國車企要在售后服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與一般商品不同,汽車產品價值高,使用場景復雜,生命周期長,在強調性能、價格、質量的同時,還必須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體系保障。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補能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尤為重要。
其次是深度優化產品。當前中國汽車出口尚處初級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只是把中國開發的車型進行簡單改造后,就向目標市場銷售,比如長城汽車在俄羅斯建廠,但只是把哈弗車拉過去做簡單改造,實際上對當地用戶需求的契合度有限。
此外,中國車企普遍缺乏熟悉海外市場的人才。
堅持長期主義,中國車企新能源制造或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