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論你是作為教育者(老師),受教者(學生),或者是父母,都能帶來很大啟發與思考。
總體而言,影片反映的是普遍性的教育問題,導演將問題更加集中化,尖銳化更能達到鞭策的效果。
學校的權威與學生的言聽計從,父母的權威與孩子的怯懦和妥協,基丁老師的創新式教學與其他教育者的墨守成規,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些對比層層遞進使主題升化引人深思。
首先影片開頭是在莊嚴肅穆的奏樂聲中,學生們充滿儀式感地通過蠟燭傳遞“智慧之光”,緊接象征著權威的學校最高領導人講述著學校的輝煌成就與學校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直接地反映出這所學校的傳統教學模式,然后情節過渡到寢室,在一群學生的眼中他們的四大支柱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泄。
這種對比是無意的,因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厭倦了學校與父母的限制,可又不敢挑戰他們的權威,對學校規章的調侃與發泄是容易發現的,可這種無意的對比也顯示出學生們的悲哀——如困獸一般,不過幸運的是他們迎來了敢于創新的擁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喜歡吹著口哨的與眾不同的基丁老師,在基丁老師這里沒有約束與權威,他推崇浪漫主義(他叫學生撕掉了書本上關于現實主義的內容),通過站在講臺上的方式鼓勵學生們用新的角度發現世界,學生們從基丁老師的介紹里得知了死亡詩社俱樂部,他們也因此開始成立自己的死亡詩社,這可以看作是基丁老師對他們的初步影響,也可看作是一群荷爾蒙膨脹的青少年,在長期學校的壓迫與父母的逼迫下情緒的發泄口,在這個死亡詩社里,沒有沉重的作業沒有人逼迫,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其實也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外在變現,緊接著尼爾不顧父母反對排演戲劇——他視生命般的偉大職業,奧佛斯特里特對克里斯告白并寫信要求學校招收女生的情節都是對權威的挑戰,在他們父母的現實主義里這些是虛妄的,是沒有用的,而進入名牌大學當醫生當律師才是硬道理,他們無視孩子們的理想,這樣的代價就是尼爾的自殺——父親的不理解與這種長期妥協帶來的精神壓力,尼爾以死捍衛了自己的夢想的行為是魯莽的,可對于青春期的少年又是合理的。尼爾的死是夢想的夭折,是長期壓迫帶來的副作用,令人心酸,無奈,這也是影片引人思考的地方。當然影片的結尾很容易猜到,但當學生們都站在可坐上說“船長,我的船長”的時候令人感動,這既是對老師的尊敬也更像是挑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