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個道理我已經走了很多彎路。
2014年我考上了心理學研究,我的導師是一個對學術研究認真到近乎苛刻的工作狂,在半年的被各種狂虐之后,我建立了對他認同,并且開始意識到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研究生階段開了心理咨詢專題的課程,授課老師咬文嚼字地培養我們說話的得體與嚴謹,因為心理咨詢面對的群體是心理極度脆弱敏感的來訪者,在那個階段我學到了很多說話的技巧,也開始嘗試著咬文嚼字地斟酌自己的每個用詞。
同樣不幸的是,我也學會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我那時非常鄙視做事將就、說話粗魯、不過腦子就問問題的人,那個階段恰好我也擁有了一段新的愛情,我將自己的這些收獲和心得興奮地和女朋友分享,女朋友那時候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我這樣有點不好,但是因為剛剛在一起,這點隱隱的感覺也淹沒于熱戀的美好中。
后來她換了工作來到蘇州,也找到新的工作并且租到了房子,我們一起構建這個美麗的小家,這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不會做飯,很多生活常識也比較欠缺,而她已工作兩年,并且和前男友同居幾乎一年,并且懷孕,最后前男友因還在讀書不愿結婚而要求她打掉孩子,再后來因此各種不合而分手,她的柴米油鹽生活經歷遠遠豐富于我,她開始抱怨我的一舉一動,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是依舊處處不合她的心意,直到最后兩個人沒有任何可以順暢交流的話題。
在自己被苛刻地要求之后,我開始反思,我曾經強加于別人的苛刻。再后來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買廉價東西的人反而特別挑剔?有一條答案為:抱怨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性格不成熟,不懂得包容。
這句話在恰當地時候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存在的問題,在我們實驗室,有一個小姑娘,處處說話帶刺,總是說別人不愛聽的,而且也無法準確理解別人的意思,我幾乎不想和她說一句話,可是我們實驗室另外兩個女孩和她處的還行,他們覺得小女孩就是這樣的人,對于小女孩這樣的說話方式和性格已經能夠接受,而這對于我來說:就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爽。從他們身上我認識自己缺少他們性格中的這種包容。
最近在看陳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有網友評價陳浩那句“命運嘛,休倫公平,不幸和幸運都需要有人承擔”,體現出陳浩對命運的包容。命運對陳浩的殘忍讓他有足夠地理由去抱怨,而他選擇了包容。
這種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命運以及身邊的人和事的態度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包容的深刻含義。
我同樣記起《羅緝思維》有一期提到曾國藩的處事之道,四字箴言:內圣外王,其體現的內圣就是對外界周圍人的包容,事實上曾國藩對于同僚的種種官場行為做法都保持包容狀態,同時又保持自身的潔身自好。
包容這個詞有太多豐富的含義,現在還記得自己曾經把辣椒水誤噴到一個姑娘眼睛里,還不小心把姑娘的腰弄傷,姑娘沒有半句怨言地包容了我的失誤,這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忘卻,這是她教會我的愛的能力,雖然最后沒能和她在一起,這段感情讓我能夠更加明白愛的真諦,而自己現在同樣愿意用同樣的心態去包容女友種種疏忽甚至不包容,也努力去包哦那個生活給予的種種無法改變的境遇,我相信,這也正是蔡康永所說的: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的要義。
?T7Q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