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小說家》是一本小說,講述了當作家這件孤獨的事。
這是一個中年喪妻叫青田耕平的小說家與十歲兒子相依為命的故事。
小說家并不都是名利雙收的,除了少數(shù)暢銷書作家之外,大多都是默默無聞踽踽獨行的人。
青田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每年兩本的產(chǎn)量,七千的發(fā)行量,不慍不火,版稅僅夠還房貸及滿足基本的生活,與普通上班工作人員并無二致,甚至沒有福利保障。但它最吸引人的一點大概就是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且不必時刻受人約束,只需要在截稿時間之前交稿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自由職業(yè)者必須比正式員工多工作一倍,甚至兩倍,才能達到與后者相同的生活水平。”這樣來講,其實挺辛苦的。
所以,大概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把它當做終生的事業(yè)來做,才有堅持下去的可能吧。
作家是孤獨的,大多時間,他能打交道的只有自己的作品。
作家是不孤獨的,因為要不停與筆下的人物對話。
“作家能做的,不就是寫的時候全力以赴么?寫完之后就只能等。”
是的。因為無法確定,故事會滿足哪些人的胃口。或許有人喜歡,有人討厭,有人……甚至沒人看。大多時候,都是得不到反饋的,如同在黑夜里前行,只能獨自摸索。
寫小說其實很有意思,作家是一個被很多人羨慕的工作,一點點構(gòu)筑起一個個故事,來撥動讀者心靈最深處的琴弦。
而如何把故事寫好,引起人的共鳴,卻不是那么容易的。
寫小說的人很多,寫得好的寥寥無幾。
很多人寫著寫著,故事寫了一個又一個,大都如同沉入湖底的碎石,沒能濺起一朵水花。
很多人被稱為作者,而不是作家。
“在小說這個藝術(shù)世界里,作家的成長并不是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腳印,而是以某一本書為契機突飛猛進的。”有的作者可能一直籍籍無名,忽然一本書的大火,一躍成為作家,還可以把以往的所有作品炒個火熱。從此平步青云。
這是那個圈子的常見現(xiàn)象。這一點,聽起來和演員有點像。演員火了,片約紛至沓來,作家火了,約稿的也就多了。本身成為一個大IP,再也不用去各個地方苦苦推銷自己的作品了。
而不慍不火,大概是最難堅持的一個過程。
“日復一日扎扎實實地創(chuàng)作,總有一天神明會看到的。”大多數(shù)作者都是這樣想的,書中也是這樣說的。
每條路都看不到盡頭,似乎也沒有盡頭。
功成名就是普遍被認為最好的結(jié)果,因為一旦達到這個階段,便意味著普通意義上的成功。畢竟,大多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認同。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小說更有趣的了。”我同意。
對作家來說,想象力這種東西,可以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讓人文思泉涌,也可以在自信喪失的時候讓人備受煎熬。
閱讀是一個作者必備技能,可是,當讀到一個寫的比自己好,尤其是這個人還是認識的同行,難免會產(chǎn)生自我否定之感。人總是這樣,攀比好像是一種本能,而嫉妒就像魔鬼,狠狠地扼住創(chuàng)作的喉嚨。
之后,便是不斷地自我懷疑。
我寫的是故事么?這種東西有人看么?我會成功么?還是永遠這樣默默無聞地寫下去,即便無人問津?
有時候,自我否定可能會殺死一個人。因為它剝奪了一個人對于未來的希望,沒有了希望,人生也就沒什么意思了。
就像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獲得成功一樣,成功是附加品,不是必需品。
當一個人對寫小說足夠投入的時候,外界的一切都不足為道了。畢竟,寫作的初衷是寫好故事。有人喜歡,自然好。沒人喜歡,作者喜歡就好。
因為喜歡,才創(chuàng)造了它。
書中的青田耕平經(jīng)歷了長達十年的平靜寡淡,懷疑過自己,羨慕過同門,最終回歸本心,安心寫好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他在四十歲獲得直本獎。也算是對自己的寫作生涯有個交代。
我羨慕的并不是他獲獎,而是在經(jīng)歷過自我懷疑、嫉妒干擾之后,能夠認清本心,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十年前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當苦苦追求一個目標的時候,它始終求而不得。當沉淀下來,回歸本心,安心做好本職的事情之后,它反倒自己找上門來。
這大概就是書中所要傳達的道理吧。
有時候,目的可以不那么功利。
當修煉到足夠好,該來的總會來的。
歡喜也只得中庸。
故事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