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快點!還有十五分鐘上課了。”無論早課,中課,還是晚課,我都要催室友快點,因為室友很拖,而我又不愿意自己走這段15分鐘的路程。就這樣,我們算互相“利用”著,每天結伴同行。她拖,我催她。我不樂意自己走,她陪我。
其實,我完全可以自己去教室,但我不愿意,因為我討厭一個人走。我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但我討厭自己一個人。如果上學的路上只有我一個人,班級里只有我一個人。那無所謂,沒人會看到我。但上學的路上總會有很多人,而且他們都是兩兩三三,如果我自己,那樣就會顯得我沒有朋友。因為我害怕孤單。更確切的說,是害怕別人的眼光,我怕別人會認為我是因為沒朋友,才要每天自己去教室,怕別人會認為我是個怪咖,跟室友不團結。但其實我有著可以每天一起八卦,打游戲,分享心事的朋友。
我不會自己去食堂吃飯,即使我討厭定外賣,如果別人不去,我寧可餓著或啃面包,也不讓別人知道我是自己一個人。就好像女生結伴上去廁所一樣,如果你這節課你不去,那我就忍著下節課和你一起去。
我們習慣了有人陪著,其實是習慣了別人的眼光。我們不喜歡別人說我們是個奇怪,孤僻的人。于是我們就在這種習慣中失去自我的獨處能力。我們去上課要人陪,吃飯要人陪,甚至去個廁所也要人陪。
我們會說我們是獨生子女,從小自己長大,所以我們害怕孤單。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我們的借口,我們就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我們去結交我們不喜歡的朋友,就因為他可以顯得你更受歡迎,而不是個孤單的怪人;你本喜歡坐在安靜的圖書館里看書,卻因為不想被別人說不合群,就去參加根本你去了和沒去沒什么區別的活動。我們就像被設置了警報器一樣,只要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觸動警報開關。
我們有時自己獨處在一個沒人的房間,不會覺得孤單,反而覺得更自在。而要是讓我們在眾多人中看到別人成群結隊,雖然我們不介意是自己一個人,但我們會感覺到別人在議論,用同情的語氣在心里說:他怎么自己一個人呀!
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將孤獨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在他人的狂歡中迷失自己,第二種是奔波于計,生死疲勞,無人說,無人懂,無人依:第三種是尋找自己,成為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原諒別人不懂你,一個人默默堅守自己的執著。我們所處的孤單就是第一種吧,在跟隨他人的腳步中迷失了自己。而我們要做到的是第三種,至于第二行種可能是真正孤單的人會懂的吧。
我佩服那些在眾多人中依然可以跟隨自己想法的人,他們可以因為想多背幾個單詞,就自己早早的去食堂吃飯,去教室背書,想吃自助就自己去吃。完全不怕別人用一種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只有一個人的飯桌。
我不是說我們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但如果有一件事你非常想做,又恰巧身邊沒人,就像你餓了又非常想吃肯德基,朋友又都有事,那你就自己去呀。如果你因為怕別人的眼光而選擇了吃面包,你心里肯定會后悔的。
我姐姐常跟我講她們公司有一個她很敬佩的女主管,雖然人已經五十多歲了,但完全來不出來,而且人很優雅,隨和。姐姐經常能看到她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在西餐廳里吃飯,喝咖啡。自己逛超市買食材做曲奇餅給大家吃,還會在年假時背上行囊拿著相機獨自旅行。她常說: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能提升自我,發現只有自己才能發覺的美好。她喜歡鏡頭下的自己,喜歡讓路人幫忙拍照。你能說她沒朋友嗎,一個優雅,能力又強的女人,沒有人不喜歡和她交朋友,但她的朋友是全世界。
其實我們不用做什么事都要人陪,因為我們始終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如果每件事都要人陪,那我們干脆生下來的時候就連在一起好了。
初中時,班級里有個同學。她做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人陪著,上學時有一個陪,放學時有一個人陪,吃飯又有一個人陪。就連每節課一起去廁所的人都不同。但這些人里又有幾個是她的真朋友,可能都是在互相“利用”著去尋求自己的安慰感。
有多少女人逛淘寶是為了掩飾不想一個人逛街而被說沒朋友;又有多少人因為找不到同伴,接二連三的放棄旅游計劃。有些想做的事自己也可以完成,何必非要有人陪。其實自己也可以很快樂,別去管那些說三道四的人,也別在意他們同情的目光,其實我們朋友多著呢,就是想自己不行嗎。
后來,我們會發現,誰會沒事在路上去注意你是不是一個人。每個人都匆匆忙忙的趕去上課,上班。誰有會在意你是不是一個人吃飯,他們都在享受自己的美食,或和家人朋友團聚。
他們或許更羨慕你,可以灑脫,隨性的自己一個人,而他們卻做不到。
我們真的害怕孤單嗎,有的人是真的怕,每個人多少有一點,這是內在的怕。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外在的怕,他們怕的不過是別人的眼光。而不是真正的孤單。
所以,從今天起,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吧,自己和自己吃飯,自己和自己走路,和心中的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