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將至,辛苦了一年的上班族們終于開始盼著回家過年。過年之前還有一件頭等大事,否則就是回家了也“身在曹營心在漢”,大概是唯一一次在家還努力的“思念”公司,尤其是公司的財務。這件事就是年終獎。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往往還是希望前者多點,否則這年也過的不舒服斯基。文藝的公司會在元旦之前就發個一大筆錢,外加元旦過節費,等到過年的時候再給個過年過節費,讓你沒回家就收到年終獎,回到了家還有大紅包;普通的公司就是在過年之前,上班最后一天把年終獎和過年過節費發了;二逼的公司或許就明年發年終獎,或者干脆連年終獎都沒有。請自覺對號入座。
1、年終獎怎么發?
作為普通員工可能對于年終獎的感受最直觀的就是發了一(大)筆錢,然后就可以安心回家過年了。可是對于公司層面來說,年終獎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流程。
我們以稍微大點的公司為例。一般來說,年終獎都是在業績考核的基礎上來計算,根據當年初制定的年度預算指標完成情況核定當年的年終獎金總額。即是說,公司或許上級集團公司根據預算完成情況,核定了整個公司的年終獎金工資包,然后再往下細分,銷售條線多少,市場條線多少,管理條線多少。每個條線也需要按照自己年初的業績考核指標完成情況來領取工資包,然后再往下細分至各個部門,最后各個人。
管理制度完善的公司可以在年初就把公司的整個工資情況預測好,年終獎發多少已經八九不離十。這也就是管理的精細化,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公司的現金流都在控制范圍內,公司做決策更加的胸有成竹。
當然,不是這樣的公司也數不勝數。但是其實也差不太多,只是可能由有據可依的制度改成了老板的主觀能動性。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這個很重要),老板慷慨與否就是決定性因素。
2、年終獎也就是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先來說個故事,古代有個人養了一群猴子,每天給猴子7個栗子(各種版本),和猴子說每天早上給它們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聽了不高興,于是這個人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就高興地在樹上活蹦亂跳。這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由來。
所有人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可是仔細想想,年終獎其實也就是個朝三暮四的故事。你的薪資其實在勞動合同里就已經約定好了,按照月薪計算一下基本可以得出自己的年終獎金的金額,誤差不大。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年終獎就是你每月工資的20%,累積起來在年終一起發放。我們來計算一下,如果年薪十萬,按月薪應該每月9000左右,每月扣下20%,那每月工資7000多,年終將近20000。如果當初有2個選擇讓你選,每月9000年終沒有獎金,還是每月7000多年終有20000的獎金,我想大多數人肯定選擇前者,落袋為安,再不濟可以在余額寶里賺點零花錢。
這樣一看是不是更像朝三暮四的故事?
3、最聰明的永遠是你的公司!
年終獎的設置其實還是挺科學,至少可以說一舉三得,或者說一石三鳥。
首先的確是可以讓你覺得公司大方的給了一筆錢過年,回家也可以和同學朋友吹吹牛逼,比一比年終獎發了多少。
再者,考核。你必須全年保持一個標準的表現,別三心二意,或者表現不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錢在公司里,總是會有所忌憚。按照前面所說,業績好就會有更多的年終獎,業績不好就自然少點,其實大數沒變,卻產生了激勵效果,何樂而不為?
最后讓離職的成本上升。這也就是前段時間有文說拿了年終獎就離職的由來。
最后的最后,我想說的是,最聰明的永遠是公司,多給少給其實都是在可控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