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問題:網易云音樂和b站為什么擁有那么多死忠粉。
讓我產生思考的是有這樣一個答案:會有一種有所虧欠的感覺。
我們會對什么產生虧欠的感覺?虧欠是一種情感,只有我們對一個東西產生了情感,才有可能有這樣的表達。而虧欠是一種更高級的情感,我們可以輕易地產生喜歡、討厭的情感,而虧欠的情感明顯更加深層次,并不容易產生。
網易云音樂和b站的特色是社區交流文化。
b站基于原創,以up主為中心,親民接地氣,經常有主流文化的輸出。商業氣息不那么重,視頻無廣告。
網易云音樂每一首歌背后都是是大家的精彩評論,我個人喜歡網易云音樂的原因就是喜歡看大家在一首歌后面說的故事和段子,這樣一首歌就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它有基于算法的精確推薦,也是它被高贊的重要原因。
與微信近乎壟斷的移動社交基礎地位不同,網易云音樂有大量的同類音樂競品app,b站更是有眾多大資本內容視頻平臺競爭。虧欠感覺的產生是因為它們有良好的輸出卻沒有像其他平臺一樣多的廣告。因而他們得以擁有一批死忠粉可以說是始于社交,終于用戶體驗。
但是相比良好的用戶體驗,更為重要的它們所滿足的用戶需求。可以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人,找到自己真正想看想聽的東西,而不是全盤接受由平臺主觀輸出的內容。內容平臺高大全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細分滿足每個用戶的個人喜好。個性化是消費升級下的精神需求。
昨天路遇百度外賣地推,在一排外賣小哥的電動車后面,是數個路人拿出手機拍照錄視頻的動作,我相信他們是在發朋友圈。
社交需求中有一個心理是人性的個人中心化。人們會把自己看得最重要,需要一個平臺展示自己,并且永遠不會忽視自己。
換手機的時候,我第一個安裝的軟件是微信,很多人都是。微信已經做完用戶沉淀,已經成為移動社交的必需方式。換手機的時候我不會第一個下載淘寶,因為只有網購的時候才會想起淘寶,沒有微信則會時刻擔心有人聯系自己。
電子商務是時代的必需品,然而它基于便利而不是人性中的情感需求,因此淘寶只不過是可以替換的工具而已,只不過這個工具優先進入市場并且沒有被市場淘汰,平臺廣度認知度更大。有網購死忠粉,但沒有淘寶死忠粉,說覺得對網易云音樂和b站有虧欠的感覺的一定不會因為和在淘寶喊他親的客服講價而有所虧欠。當然這兩個不是一個層面,玩笑話罷了。
支付寶搞社交被罵得一塌糊涂。社交本質是一種精神需求,要想加入社交必須抓住用戶的自身情感需求才能讓用戶產生情感共鳴,否則就會盲目畫蛇添足。切中用戶需求,再談用戶體驗,這甚至比單純的技術投入和細摳產品細節更為重要。
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品質產生了消費升級。社群經濟反映出的是消費升級下人們的精神需求。精神層面的需求永遠是消費升級的源頭,而情感需求是最高級的精神需求。能夠發掘用戶的情感需求,了解用戶心理產生的本質,才能夠增加用戶黏性,才是產生擁有死忠粉的用戶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