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推薦編輯:四為堂主人
推薦語:
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規律之一。每個在職場上拼搏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事業上成為行業的翹楚。可是,沒有人能夠隨便成功,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影響因素。況且每個人都對成功都有著自己的理解。但是,成功必然有其規律的共性因素和標準。本文就從專注時間的投入與能力提升的聯系中,以薪酬為參數,用量變到質變的的規律來說明成功的人生都要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精力和心血去歷練。作者有理有據地進行剖析,言之有物,令人信服。特此推薦。
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它揭示了事物發展量變和質變的兩種狀態,以及由于事物內部矛盾所決定的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發展過程。
這一規律,提供了事物發展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的觀察事物的原則和方法。
就我們討論的時間與成功的關系而言,成功是質變,是核心環節,時間是量變,是核心環節的鋪墊。
時間可以計量,是量化的流淌,成功沒有固定的標準,卻是被時間養成。這就是辯證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要想成功,就要不忘初心,堅持到底!
下面這張圖片,形象的說出了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量化時間給自己帶來的成功質變的過程。
隨著你專注投入到工作中的時間越長,你的能力就越是得到了提高,技能得到了更好的鍛煉。千百次的錘煉,讓你秀出于林,堆出于岸!
對于二維圖像來說,這條黑線是賦值對應的唯一解。
假如我們設橫軸為時間,豎軸為能力,且它們是相關的。
我們假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在一個領域里的能力是逐漸成長的。
拿什么來衡量個體的能力成長了呢?那就是薪酬。圖標里的那一條藍線。
兩條圖標線如果高度重合,說明我們的預想在實踐中是合理的。
俗語說“熟能生巧”,經過千錘百煉,經過風雨洗禮,你的能力就會隨著時間的積累一點一點的提高。由“小白”到“熟手”,由“熟手”到“大拿”,再進一步到專家。
這個在時間的軸線下能量不斷聚集的過程,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大家看到的圖表,卻是黑線和藍線相差很大,特別是當年限推移的時候,有很長時間它們兩條線之間的夾角面積都很大。
這里還要說明兩條紅色的豎虛線。它們把時間做了分段。這就是我昨天問大家的“謎底”這兩條紅色豎虛線,在時間刻度里,大家覺得應該是幾年?
多年前,我和學生一起在一個一千多人的國企做過一個調研。結合這個圖表,表述一下對某個人在專業領域成長過程的看法。
一、第一次阻擋大多數人成長的時間大約在你工作后的第三年末。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無論是大專生還是本科生、碩士生,都是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就業的。
一年試用期滿被解聘的不在此列。
滿三年,迎來第一次升職機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沒想到,升職無望,加薪也沒有讓自己滿意。從而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對于很多人來說,年輕的時候,掛在嘴邊的話是“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根本沒有把這三年的時光看在眼里。
此時跳槽的人,在第一份工作中什么也沒有得到。除了三年的時光。
第二份工作是什么?如果是和第一份工作專業能銜接,是值得恭喜的。
可惜能如愿的太少。
事物發展的形式以量變開始,到質變終結,同時開啟新的量變,量變也是有條件的,頻繁跳槽讓時間和能力的結合變得零散和無序,也讓量變質變的規律變得無跡可尋。
二、第二條阻止你順利成長的紅色豎線是你工作年限的第八年末。
即三年加五年。五年來,專業技術職稱獲得中級職稱應該是順理成章。這是留下來的人在八年來的第一次收獲。
圖表上原來兩條接近平行的上行曲線,此時逐漸分開,夾角越來越大,能力提升與薪酬明顯的不匹配。
接下來的堅持會讓很多人看不到希望。
在這個階段,各種影響參數接踵而來:買房子,結婚,生孩子,父母養老,孩子上學……都要用錢!
可是悲催的是,錢沒有漲,工作卻多了起來!
有的還成了一個小團隊的負責人,或者是負責人的助手。
有人調侃:體重長,年齡長,工資不漲。血壓高,尿糖高,職務不高。
艱難的爬坡階段,考驗著希望登頂的人。
在這個階段,有人辭職單干,憑著自己的經驗豐富,人脈資源,希望自己創業成功。
有人急流勇退,開始混日子,不騎馬,不騎牛,騎個毛驢做中游。
結果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創業成功的不足千分之三!做中游的五十歲了,仍然是個老科長。
這里我們必須強調,時間量變的必要條件是工作時間的“專注度”。混日子不能為你的成功帶來能力的增長!
有人統計過個人就職十二年的職場薪酬待遇。其中包括頻繁跳槽和堅守陣地的。
按照古人“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概算,覺得自己滿意現在的薪酬待遇和職務的人不足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把80%的人擋在“滿意”的薪酬門外的不是別的,是你專注干一件事情(或者說貢獻給一件事情)投入的時間。你把工作當“工作”,薪酬就是你“工作的價值”。你把工作當“事業”薪酬就是你“事業的價值”。
在職場上,最能體現你的價值的可見物化結果,薪酬是最直接的。它雖然不是唯一的,但卻是重要的。
客觀認識時間在成功的過程中的變量存在和作用,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只有正確認識時間作為成功的量化存在,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正確估計時間在成功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圖表上,你艱難爬坡上坎的時候,薪酬明顯是不匹配的!
無論誰看見那么大的夾角面積,心里也不會痛快!
可是,大浪淘沙,你要成功,就是個案!沒得商量,所以淘汰就是這么殘酷!
其實,準確的說是我們堅持下去的意志。也就是圖表上的看不到光亮的“專注時間”。憑的是自己的意志堅定。
三、當兩條線終于相交了。欣喜中看看我們調研的那些成功的人所用的時間記錄吧!
在我們的調研中,用的是訪談法。我和學生一共與三十多人進行了平均每人十五分鐘的談話。問題是事先擬好的。
問題:
1、請問您在這個領域的工作年限?
2、您的學歷?
3、您介意我們問您是否結婚,是否有下一代嗎?您的父母和您住在一起嗎?
4、您有屬于自己房子嗎?您介意告訴我們您還在還貸嗎?
5、您能在我們給您的調查表里勾畫您的稅前薪酬嗎?
6、您有跳槽或創業的打算嗎?
整理出的回答是出乎我意料的。
第一個問題是實質性問題。
參與問答的三十二人評論在各自領域的專業服務時間平均是十五年。
也就是說,我們按學歷中位數碩士畢業年齡是二十四歲,修成正果的時候,您已經是三十八歲或四十歲了!
這也充分說明了時間與成功之間的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關系!沒有時間的考驗,就沒有今天的成功!
在回答薪酬一項里,我們給了階梯式選擇。三十二人收入全部超過一萬元(十年前)。最高的年薪是三十萬元!
他們在最好的年紀里,做了最艱苦最難的事情。
在回答是否創業和跳槽的時候,只有四個人回答“否”!其他的人都是“不確定”。
可見,此后的十幾年再有什么造化,靠的就是運氣+后臺啦。
總之,你在職場付出的所有時間和心血,都是你成功的加持!
三、高原反應
此時和您一個臺階上的人水平能力都是經過篩選后留下來的。就看您的上司喜歡哪一口!這時候,起決定作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能力高低這一個因素,而是審時度勢的判斷和與團隊的融合等綜合能力。
也就是領導們常說的“好用,不好用”。
有個做人力資源總的朋友說過一段非常實在的話:
在爬坡路上,你在跋涉,領導在觀察,你能干,不奇怪,你有能力,也不讓人驚訝,領導要選的人是“任勞任怨”的人。
和領導近距離工作,被罵是信任,領導讓你看到了他的好惡;被發配是鍛煉,領導讓你遠離是非圈子,讓你心無旁騖的創造業績。被提拔到二線部門當副手,是充電,在“當官當副,吃飯吃素”的牢騷中,讓你冷眼看世界,明白自己的位置,了解全面的布局,讓你逐漸形成全局觀念,為以后的決策思維做準備。
時機成熟的時候,你就是領導手里的王炸!
因為上戰場的都是勇士,就看誰能活到最后。
你要是家里沒有礦,你在這里能受多大委屈,你就能干出多大的成績!
圖表里在薪酬和能力相交后,沒有再顯示其他走向,只是說了非常文藝的一段話。
我覺得是閱盡滄桑的浪漫!能笑傲江湖的成功者,從來都是意志堅定,身懷絕技的“高人”。
最后的謎底非常簡單:那就是,請您一定要專注的堅持自己的初心!
有志者事竟成!
其實,哲學上的“質”,是一事物成為他自身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性。這就是我們自身要想“笑傲江湖”的內因。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是具有一定質的事物,喪失了自身的質,他就不再是自身而變為他物。
哲學上的“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時間、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系表示的規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性,是我們的感官所直接接觸的部分。這就是我們要付出的時間和心血!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并不影響事物的存在,今天多做一點,明天多做一點,本質上都還是量化的積累,不會變成其他存在。
你在職場付出的所有時間,都是你成功的加持!
其實,我們從上小學開始,幾千年前的李白就在課文里告誡我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多少年過去了,明白的人明白了,不明白的人仍然是不明白!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的成功!
作為一個過來人,希望這篇小文能對年輕人有點兒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