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漁民所救,在和漁民的交談中,漁民講述了自己捕獲大魚的故事。
海明威聽后很感動,以此為素材,開始著手寫下《老人與海》這篇小說。小說一經發表就獲得無數追捧,賣出五百多萬份,并在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漁夫在經歷了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后,獨自出遠海,歷盡千辛萬苦捕到了一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但在歸程途中遭到被鯊魚襲擊,老人為保護大魚與鯊魚打斗,最終希望落空。
初讀這本只有幾萬字的小說時,只是為老人感到悲哀可憐。如今再讀,才能體會到老人的孤獨,堅強,與不服輸的精神。
正像文中所說: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經歷起起落落
圣地亞哥是一個年邁的老漁夫。他消瘦憔悴,脖頸上有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褐斑,手上留下了勒的很深的傷疤。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
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像海水一般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
他已經連著84天沒有打到魚,人們都覺得他倒了血霉,很多漁夫都取笑他,就連跟他一起學習的小男孩也被父母送到了別的漁船去。
但這不是他第一次長時間打不到魚,還有一次他連續87天都沒有打到魚。
因為打不到魚,他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靠著小男孩的幫助才能夠生活下去。
但即便生活如此艱難,希望如此渺茫,他的希望和信心也從沒消失過,像微風初起時那么鮮活。他甚至打算出遠海去捕魚。
生活總是起起落落,人生就像爬山,有低谷也有高峰,而恰恰是低谷期的艱難險阻才能讓你生出向陽而生的勇氣和毅力,擁抱美好的明天。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圣地亞哥在第85天,獨自駕著小船駛向遠海,他覺得85是個吉利的數字,他會交好運。
他也真的如愿以償,釣到了一條大魚。可是魚上鉤的時候,他還不知道有多大。
但老人是個有著很多釣魚技巧的優秀漁夫,而且有著豐富的經驗。
他認為: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更好。不過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因為他的專業,有準備,所以當他釣到大魚的時候,憑借著自己長期積累的釣魚經驗,以及釣魚技巧,既不能讓魚掙脫束縛逃脫,又不能被魚拖入海底。
他把釣索背在背上,船和人都被魚拖著一直往遠海漂流。他拿魚沒有辦法,魚也拿他沒有辦法,一人一魚就看誰能拖垮誰,誰就贏了。
被魚拖著兩天兩夜,老人的體力也同樣下滑,疲憊不堪,為了能和那條大魚對抗,補充體力,他忍著惡心,吃生魚,水也被喝完,被魚拉倒劃傷了眼角,割傷了手掌,左手抽筋麻木,使不上力。
可再怎么艱苦困難,他都沒有放棄希望。最終捕到了大魚。
然而,當他歷盡千辛萬苦殺了大魚,卻不能苦盡甘來,即將有更大的災難砸向這位精疲力盡的老人。
因為魚太大,小船根本裝不下,他只能把大魚綁在船舷邊,魚的血腥味飄散在海里,引來了大批的鯊魚襲擊偷吃。
老人為了保護戰斗后的成果,不得不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和鯊魚搏斗,而在這么艱苦的困境下,他連趁手的兵器都沒有。
但正像他想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
魚叉被折斷,他就把刀子綁在漿把上,刀子被弄丟后,就用舵把和短棍,他用身邊一切能用的物品和鯊魚搏斗。直到那條魚被鯊魚啃食殆盡。等他回到港灣時,已經只剩下了魚骨架。
困境和磨難最容易打垮一個人,但也是最容易激發一個人潛能的時候。
不是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能收獲成果。
圣地亞哥經歷了千難萬險,大魚還是被吃掉,老人的希望和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他雖然是最呱呱叫的漁夫,有著很多的釣魚技巧,也有著很豐富的釣魚經驗,但也還是會多次經歷八十幾天,釣不到一條魚。
不是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會有完美結局,不完美才是人生。
其實努力的意義不全是為了追求一個結果,還有它的過程和意義所在。因為人生就是努力生活的過程。
只要我們認為對的事情,就可以全力以赴,堅持下去,哪怕風雨之后依然看不到彩虹。但至少我們曾經努力過,認真扎根過。
越是在艱難地時刻才越要努力的堅持。
有位作家曾說:“不是所有努力都會有結果,但總有一些堅持,能從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萬朵怒放的玫瑰。”
寫在最后:
羅曼·羅蘭曾說過:“人生猶如一股奔流,沒有暗礁,激不起美麗的浪花。”
人生是苦與樂、悲與喜摻雜而成的,你遇到的每一次的挫折和挑戰,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只有勇敢的面對問題,克服困難,才會讓人變得更加強大,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