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爸爸去哪兒》中的小小志黑米哥哥嗎?我雖然不是他的親粉,但的確被他的可愛天真無邪給萌化了,好可愛的說!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是Kimmmy父子在法國圖書節遭遇的尷尬而引發的對教育的思考。
小志帶孩子參加法國當地最大的市立圖書館的讀書活動。2周內,誰讀書最多,會獲得一份大禮。
于是小小志十分刻苦,放棄了一切活動,努力在一周內讀會了三本書,但別的法國孩子一本也沒有完成。小志非常開心,但卻遭到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勸退:“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禮物可以先發給你。”
小志不解,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希望您的孩子能快樂地讀書。”
小志聽了這話才恍然大悟。
這件事對小志觸動很大,他對朋友感慨道:“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制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松,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么簡單。”
我們從小被規定或被要求讀書,但長大后繼續保持讀書習慣的好像很少。
現代人大多都在電話上“高談闊論”,不打電話就低頭玩微信、刷微博或打游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了一種滿足的安寧。
而這些從小享受讀書樂趣的法國人,卻將閱讀的習慣保持終身。在火車上、地鐵里、機場……眼光所及之處的法國人每人手拿一本書、一份報紙、或是一部kindle,旁若無人專心致志地閱讀。
今天我們好像離這種狀態很遠了,公共場所,放眼望去全是低頭玩兒手機的。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一個世界里快樂、悲傷、憤怒、平和。
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夸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當下的中國人,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即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
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許我們對于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于忙碌是壓力所迫,并不是一種過錯。只是,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我們也許會為此付出更多代價。
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以上一些章節摘自網絡文章。自己很有啟發。
20161025 相伴有你 與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