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好像是新媒體時代里神一般的存在。她公眾號里的文,據說是每篇十萬加的閱讀量。
搜狗中的咪蒙,光鮮美好:曾經山東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曾經南方某報的知名編輯,后來憑借自媒體一舉出名的網紅,被稱為“國民勵志女作家”,一向以犀利、刻薄、潑辣示眾,引爆新媒體閱讀神話,微信公眾號粉絲超過600W,單篇文章隨隨便便10W+,公眾平臺發(fā)一篇廣告推文40W起,月廣告收入300-500W……
這些數(shù)據佐證著一個新媒體時代的傳奇。同時,在關于人生歷程的文字又能看到一個仿佛離經叛道的姑娘,用不正經答案回應著各種正經問題,用非常態(tài)的三觀回應著常態(tài)的三觀題。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在當前網絡超級討喜的姿態(tài)。
而她的公號文章以毒雞湯聞名,朋友圈里轉發(fā)頻率奇高,有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可能會遇到數(shù)次,所以自然是讀過她的文。遺憾的是對于雞湯我有天然排斥,怕營養(yǎng)過剩,所以一向看過就忘,卻喝不下去。何況有毒?
最近這位傳奇毒雞湯女王因為一篇下藥較猛的毒雞湯而被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大有墻倒眾人推的趨勢。這篇文的標題《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文章一如既往的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初讀果然順溜,暢快,解氣。所以一瞬間一如既往地受到各種點贊及轉發(fā)。據說,轉發(fā)最多的是管理人員。
之后,卻突然吹來一陣反風,接著就是一邊倒的罵聲。隨后又出了一個自稱曾做過咪蒙實習生的妹子寫的文,受到熱捧轉發(fā),再一天,突然網傳這個妹子受到咪蒙團隊威脅,文也刪除了。于是各種猜測各種罵各種站隊此起彼伏著。簡直比娛樂圈還熱鬧了(這不知道算是文字圈對娛樂圈的一次搶占高地的反攻?)。
咪蒙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她還擅長分析吃瓜群眾心理,每一篇文幾乎都能找準一個集體性的突破口,然后非黑即白的狂轟爛炸,引起共鳴,從而群情沸騰成不可抑止之勢,造就幾乎篇篇10萬加的神話。
而我卻始終對她的文無感。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不大愿意看她的文。她固然有一支妙筆,可是為何筆下生的不是花,卻常常是不潔的東西?明明是一個妙人,怎么口中吐出的也不是蓮花?卻是一些不潔的東西?只看文,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個自以為受盡世間各種不公各種虐待傷痕累累容顏被毀體形全無的渾身戾氣的圓規(guī)(抱歉忘記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圓規(guī)是否有一個名字)。
不是假裝自己對語言有潔癖。我沒有這個潔癖。活到不惑的年紀,所謂好書壞書基本上都看過。很多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一些粗口,但這些粗口只會讓讀者覺得出現(xiàn)得自然,不是為了吸人眼球,不是為了博出位,放在那里甚至引不起讀者的特別注意。正如有的文學作品中會有情色的描寫,也同樣只是在那個前后文里,出現(xiàn)得自然,妥帖,毫無違和感,而不像一些小黃文,只為博出位博眼球博閱讀量。
抱歉,作為一名平常的吃瓜群眾,咪蒙文中的不潔文字給我的感覺,正如小黃文中的粗口或情色描寫,毫無美感。這樣的雞湯,喝了真的有效?喝這些雞湯的,多是女孩子,會不會喝了雞湯之后,都學會了把那些不潔的文字掛在嘴上,自覺很酷?畢竟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實,細觀咪蒙的經歷,她也曾經是個笑起來溫婉的姑娘,她也曾經愛過王小波、錢鐘書、木心的文……只是,如今她的文,似乎更多是營銷自己,而真實的她,或許走失,或許成蛹了?
回到這篇差點轉風向的文,我無法理解她哪里來的勇氣將對實習生的這種輕視表現(xiàn)得如此淋漓盡致。她真的以為這是一碗實用雞湯?還是借題秀她一慣的“手熟”同時傳遞她身為“老板”的優(yōu)越感高高在上感?
實習生,多半是從校園里剛出來的年輕人,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制度讓絕大部分在校園里呆了十幾年的孩子對社會的真相幾乎一無所知,初入社會的他們,懷揣夢想,忐忑又充滿希望,用一顆赤子之心想要進取,想要學習,想要功成名就。他們以為只要找準一個位置,努力認真的工作,就能一步步走向輝煌。
的確天真,可他們有什么錯?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不就是這樣灌輸?shù)模可狭舜髮W就有好前途了。這句話雖然是最大的謊言,可是卻已經被重復了幾十年,憑什么成年人的謊言要求孩子們自動識別?何況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不也在十幾年的教育下,幾乎磨礪殆盡?
不要說那誰誰誰怎么在校園里就開始實習了創(chuàng)業(yè)了,畢業(yè)后順風順水什么都玩得轉。那是個別現(xiàn)象。這個社會,多的是普通人,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尊敬師長,一路乖巧地走進社會。以為從此開啟了幸福人生,卻悲傷地發(fā)現(xiàn)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發(fā)現(xiàn)工作跟以前想像得完全不一樣。怎么就不能抱怨怎么就不能哭了?
首先,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錯,是成人的世界太虛假;其次,感受到受傷和迷茫,無助哭泣,本來就是成長必經之途,如果他們一直樂呵呵,看什么都覺得對,做什么都覺得正常,那才可怕呢,那就永遠長不大永遠只能做寶寶了。
再者,實習生做些雜事,本來也沒什么,替老板拿拿快遞拿拿快餐之類的也不會累死。這是社會規(guī)則,新來的多干活,他們也許初進職場不接受不理解(當然也不排除有小公主大少爺們就是不愿意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漸漸懂得。而且當他們不知道不理解的時候,通常總會有善良的前輩們用語言或行動告訴他們,而不是統(tǒng)統(tǒng)沖他們瞪眼、白眼、惡言相向。
我畢業(yè)后先是在學校做老師,基本與社會脫節(jié),對社會的認知依然停留在接受的教育理念中所說的“社會”。當離開校園進入企業(yè),已經是27歲高齡。一些基本的工作常識都不大懂得,而我所在部門的前輩們及領導(有的年齡比我還小),一邊可能會善意的笑我天真,無知,但同時,他們寬容著我的一些錯失,指導甚至手把手教我職場法則與工作技巧。
初做內刊編輯,對畫版完全無解,主管手把手教我去做,又拿出以前的報紙讓我仔細研究;調到總經辦做助理,第一次接到任務寫通告,完全不倫不類,老板收到郵件,不是沖我大光其火,而是告訴我公文基本規(guī)則,之后一字一句指導著我重新寫。
他們不是閑得慌,他們的時間比起你咪蒙也絕不便宜。這是他們身為領導身為老板的風度。是的,他們用一次的耐心指導,換來下屬之后無怨無悔的努力工作與永遠的尊敬。哪怕他們這樣只是收買人心,也是一種正面的收買。因為于我個人而言,學到了新技能,提高了工作能力和自信心,這些對一位職場新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反觀咪蒙,在聽到初入職場怯怯不知如何是好的年輕人跟父母哭訴,不是想著如何指導安撫,卻如同撿了大寶似的狂喜(又一個10萬+的素材啊!),然后立馬用本應溫柔美好的妙筆,極盡對一個小年輕的挖苦諷刺之能事。如此這般老板的品行、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每一位職場精英都曾經是職場小白。也許各人能力有別,但誰都是經過學習經過鍛煉經過犯錯才漸漸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學走路還要摔許多跤呢,何況是置身浩大的職場試圖找對自己的位置?
愿每一位實習生,都能遇到依然善良的職場前輩。愿每一位小白,都少喝毒雞湯。也愿好看的姑娘,不要讓戾氣和粗口毀了好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