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心聲,就從最熟悉的教育說起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依此可不可以說,教育是修道育人。而古人云,合道即是德。進一步說,教育即是讓受教育者走當行之道,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終身不可須臾離也。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傳說的道又是什么呢?《大學》中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論語又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茫茫然轉了一圈,赫然發現,教育之本,乃修身也。
如何修身,這是一個問題,不過老祖宗都替我們,想好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格。
瞧瞧,說的很通透,哪怕你志向宏遠的要成為治國,依然是修身至上。要物格致,知誠意正心,方可修其身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王陽明先生就物格致知的先后順序,又提出了,睿智的見解。知在前,且與物格合一,即知行合一。僅知不行,那是死知識。而光格物不致知,就危險了??鬃诱f了:思而不學則殆矣。
而,學生們在學堂學科學知識,自然知在前,那些知識不是你想格就能格出知的。關鍵是如何合此道。僅學而不思,孔子云其危險是,罔。即是學而不思則罔。當然這就是題海戰術的弊端。(這題目起大了點,論述好像剛剛開始,明天繼續)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