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一個公眾號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是說現在安慰人成了一項技術活。甚至有些時候,安慰不好反倒反目成仇了。
主人公問:你最郁悶的是什么事?
朋友回答:兩年前丟了工作,收入聚減,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的時候。
主人公又問:那如果當時有個人告訴你,嗨!別想了,退一步海闊天空,拉你去吃喝玩樂。或者直接對你喊,去找工作啊,在這兒發愁有什么用,你會怎么想?
朋友回答:我會叫他滾蛋!
02
其實對于上面這個故事,我到覺得在那樣的情況下朋友給出理性的建議沒什么不好。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對待親人、朋友或者是我們認可的人的時候,都會帶有私人感情色彩。從而感性戰勝了理性,其實需要這兩者之間保持平衡才會有一個好的答案。
我們或者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替對方做決定,更不能給對方一個準確或者正確的答案。所以,在當一個聽眾的時候,適時的給一些理性的建議讓對方去綜合考慮也沒什么不好,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說對嗎?
其實一開始,我就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在我難過向朋友傾訴的時候,朋友要是不安慰我、或者對我說話語氣不好,我就會特別傷心甚至是生朋友的氣。
但是當我經歷一些困難的時候,才理解:呀,原來朋友說的是對的,你在困難的時候除了去解決問題,其他的一切都是沒有用的。朋友的安慰、他人的同情,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
如果是現在的我在面對上面這樣的問題時,我除了當一個聽眾外,也一樣會直接告訴對方目前該怎樣做才能解決當下的困境。
所以,在感性的同時,別忘記理性。所謂忠言逆耳,莫要沖動的認為你的朋友對你的某種安慰或者建議傷害了你,當然了,前提是必須是一個好的建議,餿主意請自動忽略。
03
我有一個好朋友,我叫她“婷”。
我的印象里,從一開始我每一次對她傾訴時,她都是特別理性,也不會怎么安慰我,甚至可能會潑冷水。
一開始,我特別不理解甚至心里在想:“她怎么這樣,她還是我朋友嗎”。但是有一次,她卻哄我說“走,我帶你買好吃的去”。
她給我買了一個巧克力說:“巧克力里面含有一種會讓人心情好的成分,吃了就不難過了”。
以至于從那之后,至今我都一直鐘愛巧克力。甚至在我回四川后,每年去新疆,幾個好朋友跟我見面時每人都會給我準備一個巧克力。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個朋友說為了給我買那個巧克力跑了好多地方。到現在,我仍記得是兩塊金帝巧克力。
都說戀愛中的人智商為零,年少時對于初戀那可以形容是“即使上刀山、下油鍋都愿意”。
有一次,我為了初戀向“婷”借錢,后面接到電話她說:你急用嗎?我身上沒那么多錢,你急用我先把身上的錢給你,等回家拿了錢再給你轉。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嗎?
我說不是,是幫別人......
這下好了,被一頓臭罵:我以為你是出了啥事或者家里需要呢,結果是為了一個男生。一個男生連那么點錢都想不到辦法嗎,還需要你來借。我告訴你啊,你不許借也不許幫他借,更不準為他向別人借,我更不會借給你了。你要是因為家里啥的,我二話不說,為這么一男生你想都別想。
我很少見到“婷”這么霸氣的時候,我立馬乖乖的“嗯,知道了”。
通常這種情況,好多人是不是就借了?或者是婉拒而不是像婷這樣說我一頓,對吧?
但我很慶幸有一個像婷這樣理性的朋友,如今,我自己在面對一些困難后也變得很理性。
現在每次有人問我問題時,兩個答案:一,要么跟著你自己的心走,前提是擁有承擔一切后果的勇氣和做好承受一切的準備。二,跟著大家的意見走,那么就把自己的心放下,不后悔。
比如在工作中,我以前會覺得老板或者上司不留情面的批評我會覺得憤恨,討厭。可是現在我可不這樣認為,我就當是自己學習了。既然他能挑我的毛病,說明我真的有問題,那么這樣就很好啊,我又等于學習了。假設我確實是沒有問題,那么我左耳進右耳出就好了,也不會有什么損失,你說呢?
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我喜歡巧克力,是因為這背后的故事,
你愿意用你的故事跟我換巧克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