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過別人嗎?你被別人愛過嗎?你真的愛過或被愛過嗎?影片以松子的死亡開篇,外甥阿笙在辦理姑姑的后事中,偶然發現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松子做著搞怪的表情,噘嘴、斗雞眼、五官擠在一起,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在這樣一個搞怪的表情背后,卻有著令人悲傷的故事。松子是家里的長姐,有一個弟弟與妹妹,妹妹身體不好,家里所有人的關愛幾乎都給了妹妹,尤其是父親,因為妹妹的病情從未開心過。父親過于關心妹妹,忽略了松子,買禮物也只買給妹妹,可是松子依然深深的愛著父親。在唯一一次與父親外出去商場看表演時,無意中發現做這樣搞怪的表情可以逗樂父親,在隨后的生活中就一直做這樣的表情來逗父親開心,從此也留下了只要緊張就會做這種鬼臉的后遺癥。
長大后,松子成為一名老師,漂亮會唱歌的松子深受學生歡迎。在一次學校組織的外出旅行中,旅館老板經營款被盜,所有老師都懷疑一名學生,只有松子反對隨便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懷疑學生。在其他老師的壓力下,松子硬著頭皮去找學生求證,但是以失敗告終。在為了不讓學生出事,又想不到合適方法的情況下,松子決定自己墊錢,先還給老板解決這件事,由于現金不足,松子在沒有征得同行老師的同意下,偷拿了她的錢,并想出了自己承擔偷盜罪名的昏招。從這里開始,松子的人生電車已然開始向悲劇的方向駛去。
松子的童年一直處于渴求關愛的狀態,所以她對待別人的態度可以說是謹小慎微,略帶討好的傾向,不敢過于反抗,即使是面對不公甚至荒唐的事情。帶隊老師(不是很確定此老師的職務)借幫忙隱瞞此事要挾松子,進行性騷擾,松子驚嚇之余卻未做任何反抗。同校的男老師對松子表現出一點微弱的好感,并發出吃飯邀請,松子就把此次吃飯定義為約會,她內心里也許已經開始覺得他們是男女朋友的親密關系。就如所有情竇初開的姑娘,松子將這種喜悅與妹妹分享,卻遭到父親的呵斥,責備她不體諒妹妹無法向正常人一樣生活戀愛的苦楚。第一次,松子爆發了。“你一點都不可憐!”,她沖到妹妹床前,責怪妹妹,并向妹妹發泄自己的憤怒。
偷錢的事情最終還是被學校發現,松子請求偷錢的學生為自己作證,學生陽奉陰違,在最后關頭栽贓松子,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人,離開了她出生成長的家鄉,漂泊遠去。再次出現時,松子頂著一張青紫的臉龐,拋卻自尊向弟弟借錢。可是即使在她如此潦倒的情況下,看著她明顯被毆打過的臉,弟弟也只是甩下一點錢,并表示和她斷絕關系,卻未對這個離家出走的姐姐表示出一絲的關心,對她唯一的感覺就是丟臉,再無其他。
渴求被愛恐怕是松子一生悲劇的根源,她一生都在追逐愛,只要任何一個人表現出對她的一絲關愛,她就可以奉獻出自己的所有,無論是身體亦或是心靈。嚴格來說,松子一生其實只經歷過2個男人。第一個作家在留下“生而為人(生而在世),對不起”的遺書后,自殺身亡;最后一個男孩子由于自身的懦弱選擇逃避。最終,那個穿著白色大衣,手捧鮮花,被一拳打倒在雪地里的松子再也沒有站起來,她封閉自己的心靈,混沌度日,最終成為了一個被所有人嫌棄的邋遢大嬸。
導演的本意大約是想表達“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可以得到什么,而在于他可以給予什么”,影片的最后也通過阿笙的女友明確的表達出來。但是對于我們每一個單獨的個體而言真的是這樣嗎?松子一生都在奉獻自己,但是卻與幸福漸行漸遠,她最大的悲劇并不在于沒人愛她,而在于她并未愛自己,她沒有處理好自己與孤獨、與寂寞的關系。物質上,松子是獨立的,甚至是勇敢而認真的,即使是做脫衣女郎也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鍛煉體力,學習技巧。但是在精神上,她從未試著自己獨立起來,永遠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小時候,她缺乏父愛,長大后,她從未遇到一個真正珍惜自己的人。在打罵面前,她忍氣吞聲;濃情蜜意時,她一遍一遍的問對方愛不愛自己;惹怒對方后又乞求原諒,她從未為自己活過。可是,她真的沒有被愛過嗎?縱觀影片,最愛她的難道不是父親和妹妹嗎?如果讓我二選一,毫無疑問,最愛她的一定是妹妹。
父親死后,松子回家祭奠父親,在父親的日記本上發現,自從她離家出走后,每一篇日記的最后都寫著“今天還是沒有松子的消息”。妹妹甚至在第一時間感應到她回家,拖著病弱的身體,沖下樓挽留她,即使那時的她濃妝艷抹,面目全非,連媽媽都沒有認出她。松子遺失了家人對她最真摯的愛,這是她一個人的錯誤嗎?父親從未展露溫情,她又怎么能感受到呢?父親的偏心又掩蓋了妹妹對姐姐的愛,使松子只感受到不公。一切的一切也許只是源于不善表達與不適應孤獨。
最后的最后,在夢里,她與妹妹達成了和解,但那不過是創作人員的美好愿景罷了。
你愛過別人嗎?你被別人愛過嗎?愛你自己,發現你身邊的愛,珍惜你獲得的愛,奉獻值得珍惜的愛,我們都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