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是我上學時的朋友。他的學習方式和我們的很不一樣。
當我們寫論文時,只要寫完了,達到自己要求就OK。而他不一樣。
他先把找到最符合論文主題的書籍買來5本,通讀一遍,在覺得不錯的地方插入一個標簽。緊接著開始第一遍的閱讀。如果在第一次放標簽的地方覺得仍然很好,他就把那一頁的上面也粘上標簽。
縱觀全書,一本書上放有兩個標簽的,就是他最想要的內容,就是文章的核心。
他的成績一直是最好的,而他也是業余兼職收入最多的。后來我就去抱大腿,仔細觀察,為什么他的作業每次都能是A+。我自認為閱讀量不小,平均兩天內可以讀完一本書,而卻比不過他一學期讀的10本書有效果。
后來我發現他的閱讀方式是這樣的:
1. 采用標簽讀書法,閱讀一本書至少三遍。
2. 仔細觀察書中哪些問題作者解決了,哪些沒有解決。他總是非常關注那些作者沒有解決的問題。然后寫出自己的解決思路。
3. 通過上面兩步,他就逐漸能領會到作者思維方式,作者的觀察角度以及整本書的思維框架。通過不同的思維角度,批判性地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
4. 根據作業目的,摘錄作者的觀點,并記錄自己的看法。
5. 最后,完成論文。他的論文總是極具邏輯,兼附個人建議。
當時我就覺得,量變可以引發質變。對于Victor來說,每一本書的量都具有1%的質的累加。等他看完100本書的量時,那應該就是一次100%的質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