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并不知道自己曾經也是個熊孩子的,直到昨天朋友聚會。
幾位媽媽中除了晶晶,其他都生的是小棉襖。于是,在我們幾個感慨小棉襖有多可愛多貼心時,晶晶一臉無奈、痛心疾首地數落起兒子的一堆罪狀:
跟小朋友一起玩時,打架,搶東西,搞破壞;買玩具時剛付完款說不要了,要換別的,不給就撒潑打滾不起來;不能打、不能說,人小還特別有主義;特別擔心長大了會學壞……
聽著聽著,我渾身一激靈,等等,這些話怎么這么耳熟呢?簡直跟我爹媽嘮叨我小時候的一模一樣!
打小我爹媽對我的評價就是:特別有主意,膽子大,臉皮厚,心野,啥都想干、啥都想嘗試,愛當領導,不害臊,沒臉沒皮(這哪像說一個女孩子啊啊,可是千真萬確,我小時候爹媽就是這么說我的)。至今還有幾件事,逢年過節都會被他們拎出來說道:
三歲多時跟爹媽去趕集,我一個人拿著棍子去捅人家掛在窗臺下面的臘肉,被逮個正著;
五歲多時跟大人們一起看《新白娘子傳奇》,在鄰居家為點小事我撒潑打滾,鄰居叫了我爹領我回家,我爹覺得臉面無光,出門直接一腳把我踹飛了;
小學五年級去爬了老師家臥室房間的窗戶,被老師揪著耳朵拎了下來
時不時有家長領著小孩來我家告狀,說我欺負人家閨女,把人家都罵哭了;
……
我記得很清楚,直到高中以前,我挨打的節奏都是半年一小打,一年一大打,挨罵、關禁閉等更是家常便飯。打我的工具,有我媽特意從山上尋回來的小青竹條,長約兩米,小拇指粗細,甩在身上跟鞭子一樣有勁道,嗖嗖作響;還有家里的雞毛撣子,最嚴重一次被我爸一撣子抽我背上,直接斷成了三截;再不然直接用手巴掌呼,三年級時一次挨打,一個星期上課我坐不了板凳,坐得下去站就不敢站起來,或者站起來了不敢再坐,屁股上紅色、紫的、黑的足足半個月才消退。
這么個打法,按理來說我得服了吧。然而并沒有。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我不服,因為我覺得每一件事自己都特別占理兒:
拿棍子去捅別人臘肉,是因為那東西掛在那兒晃晃蕩蕩,我只是想戳它一下而已,并不是如爹媽說的“想偷吃”;
看電視時撒潑,是因為我要求在插播廣告期間換臺,說不定其他臺有更好看的節目啊,總比干等著看廣告強,可是拿遙控器的人不樂意;
爬老師家窗戶,是因為那天老師遲遲沒有來上課,我去敲門沒有人回應,然后我才爬的窗戶。爬的時候我也不知道那是臥室窗戶啊,何況下來后我也沒跟同學們說看到了什么;
跟別人吵架惹得人家長上門告狀:這怎么能怪我呢,吵不贏是人家孩子自己沒本事,或者本來就沒道理,我也沒打人家,哭是人家自己要哭的,跟我有什么關系?
(二)
別問我為什么每件事都記得清。
如果你因為某一件事被爹媽狠狠修理過,打得你哭爹叫娘,完全下不來床,你也會記憶尤新,尤其是那些覺得自己無比冤枉、無比憋屈的事。
所以這么多年,每次跟我爹吵架,我都會翻舊賬:怎么會有你這樣狠的爹,對親閨女下那樣的重手!
可是昨天晶晶特別誠懇的跟我說:你應該感謝你爸的,真的,應該特別感謝他的。我特別能體會你爹當年的心情,你知道他得忍的多辛苦,才是沒有在眾人面前打你,而是出了門一腳才把你踹飛?就沖這給你留面子的幾分鐘,你都應該特別感謝他!
瓦特?
我當年有那么討厭?
(三)
熊孩子都不認為自己“熊”的。至少我是一直這么認為。
而成年以后,心平氣和地再去回想自己當年的種種行為(真的是心平氣和,沒有再美化自己。我也是有兒子的,我也怕風水輪流轉啊),還是想為熊孩子叫屈:誰說熊孩子一定會學壞?明明都是高潛力人才!且看:
熊孩子特征一: 自主意識強。外在表現為極有主意,不聽勸;遇見不順心意的事情就會炸毛,比如撒潑打滾、情緒歇斯底里;喜歡出風頭,當領導。
易引發結果:孩子太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邊界感,不能區分“我的”與“他人的”之間的區別,不能體察別人的情緒,做事情橫沖直闖,缺少分寸感。
但是,這種特征同樣可以帶來正面的結果:孩子有擔當,敢于擔責,面對困難和問題絕不逃避;由于敢于發表意見,有天然領導力,氣勢足;在良好的熏陶下更容易樹立遠大理想,且目標堅定,不會隨波逐流。
妥妥的領袖風范啊。
熊孩子特征二:自尊感較低,表現為臉皮厚,不怕打,不怕說,不怕異樣眼光。
易引發結果:對家長的各種打擊完全免疫,家長管教成本增加;太不在意外界評價,喪失評價糾錯機制,行為容易跑偏,嚴重情況下可能走上歧路,違背公序良俗。
但是,其正面結果是:心理承受能力強,抗挫能力強,心理彈性好。甚至越是有人關注的場合,個人實力會發揮的越好。
這種孩子,天生適合大場面!
(四)
所以,要如何管教熊孩子?我以為,緊緊抓住“高自主意識”、“低自尊”這兩點,就可以事半功倍。
針對孩子的高自主意識,要給予滿足與弱化。滿足并不意味對孩子的每一個需求都有求必應,而是去“看見”他的思維過程,滿足他的“自主感”。弱化也并不意味著打擊孩子的自我,而是家長通過真正的接納與傾聽,與孩子一起梳理他思維的盲區,讓他看到被強大的“自我”所忽視的他人感受,以及這世界復雜的運行規則;
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有熊孩子招惹你,不要對抗他,他會更興奮;也不要忽視他,他會很憤怒。最好的應對辦法是:我們坐下來聊聊你神奇的想法?他會很開心。
而針對孩子的低自尊,則要區分兩種情況。如果孩子時因為“放棄了”而沒臉沒皮,那家長需要給予更多尊重與平常心,以尊重去喚醒孩子的更多榮耀感,以平常心去面對孩子的偶爾的“挑釁”。但是對于那些表面嘻嘻哈哈但是內心無比強大的孩子,低自尊簡直就是未來人生戰場上無往不勝的利器,我把自己都踩在腳底下了,還害怕什么打擊?這樣的孩子,請給我來一打!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篇文章,我不是在為“熊孩子”討厭的行為正名,只是希望,更多父母能看到熊孩子的內心。“熊孩子”不是天生具有破壞性的,他只是內心有一團火,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燃燒。請給予“熊孩子”更多的耐心與指導,讓這團火變成溫暖的亮光,去照亮他人生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