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30期“靜”專題活動。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這個日子,讓我想到了一些關于讀書的話題。
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去世的那一天——4月23日,作為了世界讀書日。中國,把它作為全民的閱讀日。
為什么要讀書?
央視主持人朱廣權有過一段這樣的解讀:它可以讓你在看到落日余暉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陽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能夠脫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而不只是驚呼“哎喲,雪好大,被驚呆了”。
讀書的好處在于,你總能發(fā)現(xiàn),原來你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個人說清楚了。
如今,當時間被碎片化信息擠壓之時,讀書或許成為這變動世界中幸存的永恒。
于我來說,讀書宜靜,最好是在午后,半拉上白色的紗簾。紗簾隱隱透著光,在風中輕舞擺動,把喧囂擋在了心外。
沏了綠茶,看那抹泛著微黃的綠,在玻璃杯里載浮載沉,茶葉澀中回甘,有歲月的味道。攜一本書,獨坐在空明澄凈纖塵不染的窗下,展開扉頁,靜靜賞讀。
書是意中書,意境千層;景是心中景,風情萬種。與書對視,是一種享受,每一個字都是注視你的眼;與書對語,心境無疆,每一行字都是一道風景;坐擁書城,勝擁黃金滿屋顏如玉。
英國小說家福斯特說,“只有在夜間,當窗簾拉下,爐火閃爍,電燈都關上以后,書籍們才顯出本來的光彩。在爐光里和它們對坐片刻,不閱讀,甚至也不用動腦筋,只是感覺到這些書,連同書中儲積的智慧和魅力,正在等待我隨時應用……”。他說的,我也好想去細細體會。
讀書須有狀態(tài),書迷、書癡是讀書人的至高境界。有的人閉目沉吟淚雙流,有的人怡情自得逍遙游,有的人扼腕頓足拍案起,有的人雙眸炯炯目如電。讀《史記》《尚書》《春秋》《論語》,當正襟危坐端視;讀詩詞歌賦聲律賢文,自可搖頭晃腦翹尾巴。
讀唐詩不可無酒,品宋詞不能少茶。“明月高樓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詩”,元好問說。豪飲才能吟詩,品茗方可賦詞,寫詩需酒,讀書要茶。陸放翁說,“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茶”,足見古人讀書時追求的心身高境。杜甫說,“床頭書連屋,階前樹拂云。”一窗明月半床書,枕書而眠,懷筆入夢,夢里自有書香,醒來就有妙筆??梢韵胂螅@是一幅多么純粹的人生場景。
書在手里,人在畫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畫舫聽雨眠,茅廬聞書聲,懷離騷在澤畔行吟,在楚天把吳鉤看了,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里行,我在聽自己的呢喃。書房里自然少不了香爐古琴、字畫詩箋、筆墨紙硯,在香茗四溢、清輝滿屋中捻須靜悟,那才叫讀書。古人的讀書環(huán)境對今人來說,簡直是太奢侈了。
讀書須靜心。唐代羅隱有詩曰,“雞窗夜靜開書卷,魚檻春深展釣絲”,雞窗是指書房,夜靜實為心靜。懶人才讀書,讀書皆懶人,這個“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串斚律鐣跷跞寥粒瑏韥硗儆星诳烊俗x書。腿勤,馬不停蹄走四方,沒有工夫讀書;手勤,到處拿不該拿的東西,到處應酬狐朋狗友,忙不過來;嘴勤,喋喋不休地說,狼吞虎咽地吃;腦勤,得工于算計、精于琢磨,耗盡了腦汁,哪里還有心思讀書?體不勤,心方靜,才能“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才能高殿不居、酒筵不戀、財色不貪,燈紅酒綠一色清,管弦絲竹一聽無。陋室讀青經(jīng),殘燭閱青史,粗繒大布何妨,腹有詩書人自貴。見人錢多而不眼紅,見人升遷而不心跳,置身浮華地,心靜自然涼。懶于俗而勤于讀,方能專心。
人在旅途,難免孤寂,一書在手,滿目皆友。舒逸或困頓,長亭更短亭,有書頁的輕扇,便有心靈的小憩。困倦時,自閉門戶抱書倚窗;煩悶時,書海淘金等候喜鵲唱枝頭。
人世多憂,何以解憂,唯有讀書。書讀多了,機緣也就來了,世間處處是渡口,人生時時有碼頭,何愁沒有詩和遠方。
人間一遭,兩手空空,至少,可以有書,可以讀書。有書,就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