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這里是余老詩寫作研習社每日一思的活動,歡迎大家一起來留言討論~
有句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是沒有米的話,即使是聰明能干的婦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兵法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么對于寫作的人來說,平時對于素材的收集積累就相當于作者手中的糧草,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每日一思:那么我們就來說說在寫作上,你是如何收集素材,保持源源不斷的輸出呢?
一、小歸ing
1.閱讀書籍,記錄觀點、案例、名詞;
2.看視頻,訪談、演講、電影、電視劇,收集他人的觀點;
3.與人交流,分享知識,獲得有結構的話;
4.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
5.利用手機拍照、小密圈、墨加口袋、思維導圖等工具把它們記錄下來。
二、晉瑗
1.我認為素材就是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人、事、物。
2.比如我比較喜歡理性思維,喜歡知識類的干貨,我就會去特別留意和關注。
3.每天早上邏輯思維60秒語音,剽悍晨讀,我們寫作研習社余老詩的文章和其他小伙伴的文章,還有一些相關書籍,音頻,或者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看到某個人,某個地方等等,只要能觸發思考的,我都把它當做素材。
3.有了素材需要提煉主題,這個過程有點難,就像給你一堆碎布邊角料,要把它們拼接、縫補,最后做成一個漂亮的布娃娃一樣。為了做好一個漂亮布娃娃,就要注意平時收集到的信息和資料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
4.總結一下,培養自己的敏感度,能迅速識貨,識別能給自己帶來寫作素材或思考力的東西。其次是知道自己的精準定位,情感類,社會熱點,還是教育培訓,閱讀寫作類等等,有了方向定位去搜集素材就容易多了。
5.接下來重點就是寫作核心思維力的訓練。在這個終身學習時代,要努力做到學而長。
三、百里十三香
我搜集寫作素材有兩個渠道:
第一,從書籍和新聞中搜集素材,就是靜態渠道,如書評,對新聞的評論和感悟等。
第二,和人交流搜集素材,就是動態渠道。這個簡單說就是與人聊天,從別人的故事,看法中獲得寫作素材,像我的文章《我是如何用專科學歷找到理想工作的》就是這樣獲得素材的。有時候自己想,容易走偏,或者走入死胡同,與人交流后思維比較開闊,和人聊天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時就是在路邊開一個茶館,免費請人喝茶,條件是講個故事。
四、遇見萌小雅
前幾天和一位日更八千字的美女深聊關于日更,還能更那么多字的秘訣,美女說,她收集素材和別人一樣,但有一點不一樣,她連做的夢都能延伸一篇小說,大寫的服!!
而我關于寫作收集素材有幾點:1、讀書,2、觀劇,3發現身邊微小事物,4、和別人聊天。
酷愛讀書,最近這幾年卻不知怎么回事,大家在談到讀書時,會帶些許功利性,什么讀完書后能從月入幾千到月入幾萬,哦,我還沒月入幾萬,可能讀的書還不夠多。
想起余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讀這么多書,是有一天和孩子一起賞月時,不會脫口而出,這月亮真他媽亮(余老師,原諒我原話記不起來啦)。而是輕柔的告訴孩子,寶貝,你看今晚的月色真美,皎潔的月光投射到黑夜,像調皮的天使忽閃著眼睛,來寶貝,背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五、藍色海洋123
我覺得閱讀就是與偉大的人、有思想的人對話,如果打動了你就說明你的思想與他同步。
堅持每天閱讀、每日更新,看到精彩的片段可以記錄下來,反復閱讀體會,讓自己的思想深邃豐滿,讓自己的心靈充實美好,讓自己的語言豐富多彩,同時擴寬自己的思維,寫作的時候就會才思泉涌,筆下生輝。
我永遠記得一位恩師說過:一個人如果三天不讀書,就不會說話。所以我覺得只有堅持每天輸入,日積月累,才能從量變到質變做到有效輸出。
作者說:收集素材對我來說應該算是一個弱項,我個性相對散漫,靈機一動的時候就會思如泉涌,但是如果不記錄下來的話,很快就會水過無痕。
而偏偏這個記錄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情,我想我需要向各位朋友們好好學習一下,寫作的路上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精進,朋友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