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對交互設計師來說是家常便飯了,忙起來的時候甚至成為負擔。最近總結了幾點關于開會的經驗。
首先直接上幾條簡單粗暴的小經驗:
- 拒絕不必要的會議;
- 與你相關的部分結束后可以先行離開;
- 合理安排會議時間;
- 會議過程中適當進行引導和控場。
一、明確會議的主題和目的
如果你是主持人,可以在會議邀請、會議開始時將主題告知全體參與者。比如在邀請郵件的標題上用一句話說明會議主題,在正文中列出這次會議的子主題(如有),在會議開始時,再次向參與者闡述下主題和背景。會議中途,時刻地牢記主題,當討論偏離主題時,及時打斷和引導。會議結束時,再次向全體成員匯報會議總結,整理和周知會議紀要。
如果你是普通參與者,也可以在會議前先圍繞主題進行思考,并準備相關資料,在闡述與討論時,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脫離主題。
二、會議定位
是評審,還是頭腦風暴,還是分享會。每一種定位可能有不同的會議形式,比如頭腦風暴需要大家先散發再收斂,而不是立即對某個人的方案進行詳細評估。如果是分享會,則不對案例中的方案進行細節的評價,而更鼓勵大家回憶自己過去的經驗或者對未來的展望和總結。
三、需求溝通
最后再說一點關于需求溝通的,有些會議中,很多人在扯皮,尤其是中層身份(相對于當時其他與會者)的人,在遇到真正棘手的問題時,他們本能地逃避思考,然后來回重復概念性的東西,比如“總之肯定要簡單”、“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這種高大上的廢話。本質上,他們在無意識地逃避真正棘手的問題。因此,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引導他說出真正需求,比如讓他們描繪自己的期望,然后你邊聽邊分析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期望,如果你分析不出或不確定,直接問他們,切忌不能因為要面子而不好意思追問。那么,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我們容易犯一個錯誤,在聽完別人描述后,以為自己懂了,但實際上未必,然后兩個人信息理解偏差越來越大,最要命的是,他也以為你懂了,等你交付時才發現原來你根本沒理解。這個時候,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傾聽一段描述后,向他們反饋你的理解,比如“是不是這個意思:xxxxx”。這樣是為了保證對話者之間信息理解同步,以便于繼續前進。當然,需求溝通本身也是個大話題,下次可以單獨再總結歸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