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葉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可是人生的路走著走著就偏離了自己當初設定的軌道。
年少時的憧憬與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在經歷了現(xiàn)實的摸爬滾打中慢慢變淡。人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而每一次都不確定都會讓你對自己的人生設想進行一些微調修改,改著改著,原來的規(guī)劃已是面目全非。
只是若干年后再回首,卻發(fā)現(xiàn),這眼下的生活卻總有那么些不盡如人意。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樣?
前幾日看了辛酉著的《撒烏耳亡》,這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整篇文章以一位郵遞員偷看的信中那些奇怪的甚至帶著一絲懸疑恐怖信息的疑團開始,層層推進,設置一個謎,在解開這個謎的同時卻又墜入另一個謎團,如此往復,直到全書的最后一個字才真正結束。
辛酉,曾從事過新聞媒體工作,而后轉向小說創(chuàng)作。已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赦免之日》《一張可怕的照片》;短篇小說《聞煙》。
都說甄別一本書是不是好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去讀,讀的時候不忍釋卷,讀完后有所想有所思,那這本書就差不了!
《撒烏耳亡》就是這樣一本書。從拿到書,讀第一頁開始,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就這樣一口氣看完。合上書,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待細細回味后,才終于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
你活成了什么樣的自己?
易小宛在《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一書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從前車馬慢,書信遠,一生只夠愛一人。如今世界匆忙,只愿你眼中有光,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只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事物有著太多的不確定,而我們卻又有著太多的不得已。
正如在《撒烏耳亡》一書中的人物,每個人都有著想要成為的樣子,只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又不得不活成了另外的樣子。就像書中寫的那樣:
很多時候,人最不愿意正視的是自己,最難正視的也是自己。為了逃避現(xiàn)實,常常會出現(xiàn)角色錯位的情況。具體來說,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幻想自己就是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第二種,把自己的經歷幻想成別人的。第三者,前兩種的綜合體。
對照上面三種情況,反觀自己的當下,想一想,你活成了什么樣的自己?
幻想自己就是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
記得有一年的春晚上有這樣一則小品,小品中的小偷在和警察互換了衣服,小偷穿上了警服,當兩人再次面對對方時,穿著警服的小偷卻義正言辭地教育起面前穿著小偷衣服的警察,不僅如此,還每一句都說的那么在理,簡直是讓人無言反駁。
在這則小品中,隨著衣服的轉換,穿衣人的心里也有了不一樣的認知,行為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特蕾莎修女在俗世的名字叫沈茹,因為一場不被家人接受的愛情,與家人苦苦糾纏了好幾年,終于鼓足勇氣偷出戶口本想要做最后一搏時,卻在跑與追中,導致父親被車撞而失去了生命。而后的幾年中,母親因為父親的離開跨不過心中的那道坎,一再阻攔著她與林凱的婚姻......
沈茹因為執(zhí)著于對林凱那份愛,即便是向天主發(fā)了永愿后,心里依然希望自己就是林凱的妻子。所以在潛意識里經常產生自己就是那個杜娉婷的錯覺。
其實,沈茹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因為丈夫的突然離去,視丈夫的臨終遺言而不顧,還是堅持著對女兒婚姻的態(tài)度,生生斷送了女兒的幸福。這一切是她的本意嗎?不是。為人父母者,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一生?
只是,因為眼見著女兒的人性導致了丈夫的離去,心里始終不愿與往事和解,于是,收起了慈母心,扮起了“狠媽媽”,那面具戴得久了,便再難輕易拿下。
把自己的經歷幻想成別人的
把自己的經歷幻想成別人的,說實話,還真的是不大相信。但是,書中的林凱卻是這樣一位把自己的經歷幻想成別人的人。
撒烏耳是林凱的圣名,這個圣名取自《圣經》舊約撒慕爾紀里的古代以色列第一人君王撒烏耳,后來由于違背天主的旨意,王位被別人取代,最后落得個自殺身亡的下場。所以,撒烏耳是一個有污點的名字,好在撒烏耳長的很帥,為此,林凱的母親覺得總歸還是有那么一些好處的,于是,林凱的圣名就成了撒烏耳。
林凱,在短時間內,連續(xù)經歷了喪子、喪妻、喪母的打擊后,精神失常,總將他自己置身于旁觀者角色,直至自殺......撒烏耳亡。
前兩種的綜合體
所謂前兩種的綜合體,就是即幻想自己就是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偏又把自己的經歷幻想成別人的。
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太多的經歷和閱歷。
貫穿書中的人物“我”便是這樣一個人。
“我”在得到寶祿神父的小小日記本時,心里想的是能夠找尋到日記本中的幾位人,以完成寶祿神父的小愿望。
莫西亞,總幻想自己是主耶穌,覺得自己可以拯救所有人,一旦發(fā)現(xiàn)不能如愿,就會把事情妄想成自己希望的局面。
當聽了林凱的第一次告解后,心里就被信中的內容吸引。隨著一次次的告解,那些來自于不同時期的舊信中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幾件事卻同時透出同一個主題——死亡。
林凱兩位姐姐的死亡,到林凱的父母妻兒的離去。以死亡開始,以死亡結束。
“我”立志成為保祿神父,并一次一次為人做著牧靈輔導;“我”不惜去幫林凱作證,以證他的清白;“我”到處尋找莫西亞,卻在最后一刻頓悟自己的真實身份。
我既不是圣父,也不是圣子,更不是圣神,我就是我自己。
最好的自己,不在于成就的大小,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金錢的多少,不在于名氣的有無。而在于:勇于正視真實的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撒烏耳亡》一書中,作者以幾封沒封口的舊信為契機,帶領讀者一起在故事中摸索并尋找事情的真相。把當下網絡流行的驚悚、推理、穿越等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加之離奇的想象,詭異的構思,夸張的筆法,反譏的筆調,彰顯了辛酉的新穎藝術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