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7年,香港回歸的日子,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是一面旗幟,插在我不諳世故的青春里,也是一個人生拐點,讓我走上了日后十余年的軍旅生涯。
這一年,我考上了軍校,這原本是件高興的事情,我卻十分苦惱。因為自己考試那天狀態不好,強項科目考砸了,以10分之差最終和我喜愛的專業失之交臂。
10分的差距意味著,我只能“屈尊”去另一個不喜歡專業,當然,某種程度上講,畢業后的職業去向也會稍差些。這對我是不小的打擊,命運將我推向一個略顯尷尬的境地。
要知道,很多戰友因為文化基礎差,對考軍校這件事望塵莫及。而我,卻嫌棄“專業”不好,準備放棄。
當時,軍校的錄取通知書已經到達部隊。戰友們歡天喜地的準備上學,只有我一個人獨坐在操場的臺階上思考人生大事。
我翻來覆去的思考很久,終于在父母到部隊后不久,跟老父親說出了我的心里話。
記得那是在我們一家三口拜訪一位平日很照顧我的部隊首長之后,走在回程的路上。日落黃昏,前方的路越發模糊,我跟在父親的身后,躊躇著如何倒出苦水。當時父母還閑聊一些上學后的打算。
我心里冒上來一股勁兒,奔走了幾步,對著老爸的背影說:“我不想上軍校了?!?/p>
行走中的父親忽然停下腳步,轉回頭望著我,剛剛喝下的酒泛起了紅暈,使他的眼睛看起來血腥怒目。
“你說什么?”父親下意識的問我。
“我不想上軍校了——”這回,我的理直氣壯跌剩了半截,已經不敢看老爸的眼睛。
2.
在此之前,我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按我媽的話說,朝東指,我絕不朝西,朝西指,我絕不朝東。
因為聽話,我的人生都是被父母安排的,包括參軍和參軍后考學的道路。只是在考軍校這件事上,我和父母不謀而合。
那時候,我當兵近兩年了,離開父母地庇護,內心逐步成長有力量。我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的道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人生不只一條考學之路,也可以有其他的出路。再比如,軍校很鍛煉人,同時也束縛人等等。
我想為自己的人生做把主,但未來的去向誰也說不清。作為老家鐵路子弟,退伍后很可能分到某鐵路下屬房產段刷房子,甚至面臨失業的可能,這是父母最擔心的。
但是考軍校則不同,考上了就是女軍官,是提干,縱使最終轉業,也是不錯的出路。一個工薪階層家庭出來的孩子,能奮斗到這一步已經不錯了。
所以可想而知,當聽到我的“決定”后,父母的震驚和憤怒。
“談判”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一方是一輩子說一不二的父母,一方是一輩子懦弱屈從的孩子,怎么能說得通呢。
3.
“不上,你想干嘛?”他問出這句話,胸脯開始起伏,我知道他要怒了。這是我唯一一次解釋的機會,就算死,也要死個明白。
“我不喜歡這個專業,我不想上,我準備退伍回家,重頭開始,干什么都行,做自己喜歡的……”我像連環炮一樣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卻被他一聲大喝制止了。
“不行!你怎么這么不懂事,送你當兵容易么,費多大勁?好不容易走到今天,你說不去就不去了?”他怒發沖冠,顧不上來往路過的人群。
忽然他猛往前走幾步,一回頭一字一句的告訴我:“你不去,是吧?好,明天我訂票回老家,以后你別再叫我爸,那個家你也別回了!”說完絕塵而去,走的干脆利索。
我被他斷然的訣別驚愕地愣在原地,一旁著急的老媽走上前來一陣“助攻”,勸我別意氣用事,好好聽話,這個機會錯過了會遺憾終生。
最后她說出了那句萬金油話:我們都是為你好啊!
那個夜晚我哭成狗,平生第一次反抗,被滅的那么徹底。有家難回?想起這句話,我的心都在顫抖。
老爸最終沒有買票回去,我也沒有丟棄錄取通知書。一波一波的送行宴,戰友們羨慕的眼光和祝福的話語,多少填平了我一些顧慮和虛榮。
是啊,去當女軍官有什么不好,專業不好以后繼續學習改變么,先改變身份,其他的再說吧。
4.
很多年后,母親對給我“安排”的道路贊不絕口,按她的話是:我孩子有福氣,挺順當的。
偶爾幾次和朋友聊起此事,談及當初和父母的“叫板”,他們都說我順從是對的。
我不置可否。
前幾日和一位老領導聊天,他是某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前幫助導師做項目順風順水,很受器重,如果留校前途光明。他卻最終選擇追隨當時的校友兼女票回了青島,做了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
我立刻反問他是否后悔?
他沒正面回答,擺擺手說:“后悔啥,人就這一輩子,不要想太多。”他敷衍解釋的神態多少有些顯露他的不甘心吧。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我忽然想起當年和父親“叫板”的自己。
如何判斷當年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呢?我只是走了其中一條可以看到未來的路,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卻始終不是我興趣所向。
那另一條路因為沒有經歷,充滿荊棘、路障,視線模糊的路。因為沒有走,也無從判斷好壞,但終將是一條想走未走的心路。
多年以后,當重新審視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選擇從未有莽撞和唐突,而是十幾歲年紀全部的人生經驗和深思熟慮。
至今,我仍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初的專業,我性格中的不羈,勢必讓我在體制內活不自在,也過不逍遙。
不久前同事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她說:“我就喜歡穩穩當當的生活,不喜歡變化,而你給我的感覺不同,你一直在求新,也在追新,也許真的適合創業——”
創業我不敢想,但“求新”說到我的心里?!扒笮隆闭窃从趯ΜF實生活的不滿足,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探索。
我仍然不知道未來自己將去向何方,但是至少在不影響大環境的情況下,讓自己有一些改變。我開始突破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雖然看上去和工作沒什么關系,卻傾注了我大部分業余時間和精力,并樂此不疲。
某種意義上說,當年那個敢跟父親“叫板”的傻姑娘仍然沒有放棄,還在堅持“逃離”,只是用一種大家都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的方式。
5.
我的人生中和父母“叫板”的事情僅此一件,僅此一次。我仍舊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工作勤奮,相夫教子,有點小脾氣,還有點小愛好。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今天看到1997年香港回歸的錄像回放,忽然想起那段歲月,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反抗和失敗。人生中,我們多少被父母影響和安排著。他們用自己成熟的大腦替我們思考長遠的問題,大多數孩子順從的走下去,活成了他們期待的模樣。少部分孩子徹底叛逆,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果再來一回,我可能還會堅持不上軍校,也還是會順從的去了吧。這不是軟弱,而是命運的推動。如果我考不上軍校,拿不到錄取通知書,而必須退伍回家呢?如果當初父母沒有下血本送我參軍入伍了呢?如果我在高中學習NO1,不用當兵也可以考上重點大學呢?
其實最終的走向是因了前面無數次事態發展的推動,而非僅僅97年夏天那一次的“叛逆”抉擇。但這些,是要走出十年,二十年后,才能看得透徹。
很喜歡一句話,人生是個圓,有的人一輩子也沒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其實,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
無需為當年的某個決定后悔終生,因為你當下的那個點,就是可以騰飛的切線。
如今喜迎香港回歸20年,我左擁右抱著一對兒女觀看林鄭月娥長官宣誓就職,這份滿足和欣喜一如當年全體戰友坐在一間會議室反復觀看交接儀式。
換個角度,如果我是當年的父親,也會做出相同的決定,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走上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生坦途。
就像香港終究要回歸祖國,這20年走的跌跌撞撞,但終歸是一帆風順,國泰民安。國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城中人呢。
祝福香港,祝福我們的祖國,祝福我們的下一個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