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正式結束,大多數公司已經復工。
每逢節后上班,許多人又患上了“不想上班的綜合癥”。
焦慮到整夜失眠,煩躁到坐立不安,分分鐘都想辭職離開…
但一想到房貸車貸,日常開銷,又不得不硬著頭皮,逼自己按時到崗。
在成人世界里,工作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特別是在短暫的放松之后,我真的不想開始工作。
一些媒體進行了一項調查:“你為什么不想去上班?”在成千上萬的答案中,人際關系、嚴重的內卷和巨大的壓力已經成為主要原因。 一些網民甚至嘆了口氣:“我夢想擺脫那些困難的客戶和同事。”無論工作有多累,睡覺,休息兩天,但一旦與人糾纏,那種心累,但真的很難消除。
換句話說,只要不再累,工作就不可怕。
我同意馬東在《十三邀請》中的觀點。他說:“工作場所最寶貴的品質是‘事先’。”擺脫無意義的關系內耗,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是農民工的明智選擇。
節后最好的開工模式:只做事,少管人。
01讓人累,從不工作
但是工作中的人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
工作場所也不例外。
很多時候,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比工作本身更累。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感覺:
不怕熬夜做計劃,怕客戶刁難;
不用擔心偶爾出錯,就擔心老板找茬;
不在乎多加班,怕和同事鬧矛盾。
為了被接受,我們小心翼翼地維持著,甚至不惜取悅;
為了避免暗算,我們小心翼翼地旋轉著,一分一秒都不放松。
最后,心思全花在人身上,事情卻沒做多少。
而且我們自己也在筋疲力盡,越來越害怕上班。
顧問胡慎之曾談過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經歷。
當他第一次進入工作場所時,他的父母一再告訴他:“工作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做好同事關系。”他記得這句話。他一進入工作崗位,就忙著給人們倒茶和水。他跑腿做家務,根本不在乎做自己的工作。
下班后,還自掏腰包請同事吃飯,去領導家當免費勞動力,也沒有時間培養自己。
他以為領導和同事會喜歡他,但結果他是實習評論中最差的。
有人說他懶惰耍滑,有人說他不務正業,有人說他表現不佳,還有人說他心術不正。
他受到了極大的委屈,鼓起勇氣去尋找同事的理論,但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爭吵和糾紛。
然后,他被集體孤立,經常被領導壓制,整個人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后來,他真的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在崩潰之前灰溜溜地辭職了。
許多年后,他仍然很難放手,經常后悔說:“最不應該的事情就是把人看得太重。”在工作中瘋狂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而是一些你無法應付的人。
猜測別人的想法,關心別人的評價,強融不屬于自己的圈子,強迫自己和每個人做朋友。
任何人都可以陷入人際關系的怪圈,浪費本應用于工作的精力。
曾經,我們認為工作的困難在于我們成長緩慢,做不好事。
經過一番經歷,我意識到職場上最累的就是和人打交道。
02上班的最佳模式只是心里的事,沒有人
當董宇輝訪問央視《青春大課》時,他曾經哽咽過自己的過去經歷。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那不起眼的外表,蹩腳的發音,常常讓他成為同事們開玩笑的對象。
而且自尊心極重的他,只能把火悶在心里,被壞情緒反復內耗。
他越來越不合群,經常把自己鎖在家里看書、備課、練口語、優化教案。
他背誦了過去10年的高考題,反復閱讀名字,提高思維能力,聽廣播,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普通話。
誰曾想到,正是這件小事,像救命稻草一樣,把他拉出了關系內耗的泥潭。
沒有別人的干擾,他可以專心教學,超額完成指標,得到學生的認可,讓領導另眼相看。
僅僅一年后,董宇輝就被提拔為教研主管,成為公司最年輕的中層。
幾年后,當他轉行做帶貨主播時,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
他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導演說他的解說沒有重點,網友說他太丑太丑。
在過去,董宇輝肯定受不了,但現在,他已經看透了工作中的真相: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首先專注于工作。
在銷售商品時,他堅持做自己,穿插著對莎士比亞、柏拉圖、蘇格拉底的解讀…
他幽默風趣,金句頻出,漸漸有了自己的觀眾,也一步步開啟了事業局面。
董宇輝說:“做事要有決心,心無旁騖,萬事可破。”而且要做到心無旁騖,就必須戒掉自己的情緒,排除別人的干擾。
職場經理胡剛老師曾經說過:“突破職場困境的關鍵是人事分離。”只要把人和事分開,工作就容易多了,上班也不再是頭疼。
作家阿蘭·德波頓問職場人一個問題:“工作的價值是什么?”每個人的結論無非是:一是要有經濟報酬,二是要有成長價值。
歸根結底,這兩點與他人關系不大。關鍵在于他們能否創造價值并繼續成長。
而且價值和增長,只能通過具體的事情來呈現。
真正的專家學會了人事分離
在五維學習能力中,有一種觀點:
聰明人,能把“我”和“我的行為”分開。
簡單來說,強者心里全是東西,弱者心里全是我。
職場專家每天都在思考解決問題。
只有糾纏在人身上的人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事實上,人事分離并不難,你只需要做以下三點:
1. 做事在前,情緒在后。
商務教練陳欣,剛下海的時候,經常吃閉門羹,被顧客鄙視。
但他從不沉迷于失落的情緒,而是主動做事。
上網課,跑客戶,做市場調研,參加社區活動,不要給自己留一分鐘胡思亂想。
他在工作中成長迅速,不到五年就把自己變成了商圈里的“超級個體”。
在作品《單干》中,陳欣給年輕人一些建議: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先把事情做好。
以情緒為導向,小麻煩變大麻煩;
以目標為導向,改變自然屏障的通道。
做事在前,情緒置后,才是職場上最好的處理方式。
2. 有效溝通,拒絕內耗。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交實驗”。
如果生活是公交車,你是司機,當一些詛咒你的乘客時,你會怎么做?
吵架后離開,耽誤行程;
忍氣吞聲,又太懦弱。
最好的辦法是冷靜下來,有效地溝通。如果你不投機,你就不會忽視它。
這也適用于工作。
與人摩擦,只是生悶氣,胡想亂猜,一點用都沒有。
最好按照解決問題的原則,把事實講道理,努力開始合作。
很多時候,積極有效的溝通是破解職場內耗的秘訣。
3. 少關注別人,多關注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家,有一個叫做主題分離的理論。
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區分自己的話題。
比如別人怎么評價你,就是他的話題,怎么做好事,就是你的話題。
比如別人的表現和你無關,如何提升自己才是你要考慮的。
另一個例子,別人刁難你,孤立你,那是他的性格有失,而你如何突出重圍,是你的本事。
事實上,主題分離的初衷是少關注別人,多關注自己。
在工作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比每天盯著別人的行為要有用得多。
▽在工作場所,有一個卡瑞爾公式被大家視為寶典:“預測最糟糕的情況——調整心態,接受現狀——盡最大努力解決問題。”我們是否發現,在處理問題時,我們需要在每個環節做具體的事情。
我知道職場上從來不缺各種各樣的人,我們很難不被他們干擾,也不因為他們的焦慮。
但越是這樣,越要提醒自己,煩惱多來自無用的關系,而不是事情本身。
假期結束了,讓我們收拾心情,建設自己。
當你學會把力量花在事情上時,你最終會發現你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