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摘抄
英國人遠洋航行的時候,船員的壞血病是行船最大的風險。庫克船長知道吃酸菜可以預防,于是利用稀缺原理,先讓貴族和高等級特許的人員才能吃上酸菜。結果,庫克船長成功地利用心理學工具普及了吃酸菜。
step2 思考
看到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寫作業。
現象:小學生特別不喜歡寫作業,極少數主動自覺去寫作業的,通常都是應付或者礙于檢查的壓力。一般班級的45人,可以分三類,一類真是優等思想的孩子,不知道他天生愛學習,還是后期懂事,總之,主動自覺寫作業,而且天天不落,關鍵還認真。不過這樣的孩子屈指可數。一個班級有那么兩三個不錯了。第二類就是一天有一天沒有的沒個定性。今天寫起作業來看上去就是很起勁,很專心,所以效果明顯,明天可以還能堅持一天,后天就看出字的小尾巴了,小心思開始冒泡了,又或者談談話,又好一點,隔三差五就出問題,時時需要關注。這類同學,占比多。最后一類同學,那就是純粹不寫或者應付,錯誤百出,能看到有一天寫了就不錯了。
思考:這個問題,通常是小學老師,或者老師們的共性問題。特別頭疼,首先從小學生教學的特性出發,小學階段主要注重的就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以及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的培養。所以注定,作業不是以訓練你的思維難度為主,而更多的則是一種課下對于課上知識的鞏固,以及學習習慣的每日訓練。以此,多數作業內容,看上去都很簡單,比如語文就是讀讀課文,抄抄生字,組組詞。當然為了促進不同層級的學生的進步,我們也會適當請家長配合做些分層作業,比如優等生可以多些難度大一些的作業。但也僅僅是一種輔助或者補充,更多的我們還是在強調基礎和習慣。
優等生,也分很多種,知識優等生通常知識掌握能力強,識記能力接受能力,多少在同齡之上的,但并不是所有優等生,都看得起這份簡單輕松的作業的,對個別人來說,簡直就是寫寫畫畫看著電視就能完成的事,盡管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老師布置的不是作業,而是你寫作業的專注度。態度優等生則更多聽話,不管作業多少,難簡單,都能按時且絕大多數保質量完成。我想他們并非是真的理解老師的話,但起碼他們當回事,當作業是作業,當課下是課上,一種品性的延伸。所以第二類同學里,最多也是這種心態,自覺清高,當然還有一部分就是懶,個人覺得是一種責任意識的缺失。
行動:面對這種老是收不齊作業的狀況,我也曾經使用過稀缺原理,當然當時并非知道這其實是一種底層規律,只是覺得,如果作為獎勵,調動興趣,才能真正促使作業形成其目地。我的做法,就是,八點剛上學,就把當天要學的內容和作業分享在黑板一冊(打印粘貼),為保持一份神秘感,我會將內容封起來,想知道,上課認真聽,想獲得,也要上課認真專注。第二天還想獲得這樣的機會,就得看看你昨天的完成情況。
效果:確實一段時間內,學生的興趣有所提高,一些懶或者看不起作業的學生,短時間內有所改觀。但好景不長,過不了兩天就懈怠了。其原因,除了此方法,并不能真的讓我放心去實施,難道,一個同學不寫,我真的讓他一周一月不寫,本身底子就不好,還不練習,我比他著急,家長比我著急。還有更多的環境效應。人都有傳染性,小學生更加內心沒有多少主見,你高興自己獲得了獎勵,完成了作業,獲得了小星星,有人說了,又不是什么好事,我回家什么都不干,可開心了。有同學一開始還很強硬拿出父母教育的那一套,不學習就沒辦法進步的理論,但一天天開始軟弱起來,看著別的孩子,作業不寫,照樣開心玩,自己也覺得挺好,反而一天寫不好,明天就有可能失去的這么一種損失心態。漸漸就被同化了。
說到和做到還真不是一回事,知道臨界知識,去應用的場景和環境也可能千差萬別,如何去分辨得當,處理的當,是不是需要更多臨界知識的累積,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呢?
Step3 行動
1、還是要不被困難打倒,學會繼續往下尋找答案。一個方法起了作用,并不是偶然,還是運用過程中不夠明朗,不可以停下,被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