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諾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媽媽的心靈課》。作者是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他一生接待和治療過近6萬個母嬰和家庭,在英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兒科學家。
本書從媽媽與寶寶,孩子與家庭,孩子與大千世界三個維度,介紹了嬰兒真實的成長過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向讀者展示了孩子最初的生命跡象,全書不談方法論,只是告訴讀者一個嬰兒的真實世界是什么模樣。
他說照顧寶寶是媽媽天生就會做的事情。
他說嬰兒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帶著獨一無二的思想。
他說容許寶寶自然排便,響應愛的呼喚。
他說胃是寶寶體內的迷你好媽媽。
讀他寫的內容會在多個時候會推翻我們普遍認知的育兒觀。但是當我反復琢磨,一邊回憶,一邊再讀,再思考,再體味的時候,會發現,他講的又是那么得合情合理。
我們之所以無法接受,是受制于有限的經驗,或者道聽途說。比如最近兩個法國醫生證實,在孩子一周大之前,他已經開始能抓住媽媽的手指并朝媽媽的方向看了。而溫尼科特早在30年前就通過觀察得出過這一結論。
溫尼科特的育兒理論之所以那么打動人心,是因為他記錄的是眼睛看到的事實,沒有刻板的試驗對象。他的描述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人文關懷,正如不少人對他本人的評價,那是一個滿身散發著溫暖的男人。
1、女人生來會當媽媽
最近主要看了本書媽媽與寶寶這一部分,作者從另一個維度幫助我們這樣的新手媽媽打開了一扇窗,為新媽媽們勝任自己的新角色帶來了自信和力量。
書中很多觀念可能并不能夠得到許多人的理解和認同,因為根深蒂固的育兒思維已經蔓延了好幾代人,拋棄它們并不容易,接受新觀念可能需要依托一個新時代,可是,如果后來被證實是正確的,提早邁出這一步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溫尼科特肯定了媽媽在整個育兒過程中的地位無可取代,他認為女人天生就有成為足夠好母親的稟賦和傾向,一個女人被自己的母親相對夠好地養育過,她自然就會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指導和教育。
每個女人都該有這樣的自信。
多數新媽媽們也知道自己的自己說了算,卻不知不覺得讓出了自主權,盲目相信別人的經驗是不少人最初犯的錯誤。這個別人可能是家里的長輩,也可能是醫院的醫生,信別人而不自省,信技術而不信情感,結果就是在育兒過程中始終無法擁有穩定的環境,越忙越亂。
如果孩子生下來是正常的,健康的,育兒過程進行的不順利,首先考慮的是媽媽自己出了問題。
不是媽媽的育兒技巧不扎實,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育兒技術多么高明的媽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自信,平和,善于觀察,內心自由,情緒穩定的媽媽。
孩子不僅僅需要健康的體魄,還要有情感的豐富和人格的完善。而媽媽對孩子最真實的愛,往往都滲透在孩子的關系處理中,那些所謂的教條理論并不能幫助我們培養出一個多么優秀的孩子,而僅僅是媽媽自己給自己定的標準,對孩子來說,一無是處。
但是,做一個內心寬容,同理心爆滿的媽媽并不容易,比如你會控制不住的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發火,過后一次又一次的悔恨。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情況是由于自己脾氣不好,或者孩子不可理喻,只是因為我們凡事只看表面,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種在育兒方面不急不躁,始終保持豁達開明的媽媽并不多見,這樣的功能育兒書里學不到,需要媽媽也是個從小被愛和包容滋養。
不過當媽媽有問題先看自己的時候,已經為找到問題根源邁出了一大步。
女人天生會當媽,但是當一個好媽媽是有條件的。
2、父母的職責是提供成長環境
溫尼科特認為,作為媽媽,你只需要提供適合他長大的環境就好,而你不可能像做裙子和繪畫那樣,去培養和造就一個孩子。
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孩子這個個體本身,在養育孩子問題上,父母永遠只是背景,是助手,不是總裁。
孩子的性格,教養往往都來自于他的成長環境。
如果他擁有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父母恩愛,家庭氣氛溫和,父母舉手投足里都是愛的跡象,這樣的孩子也不會性格怪異,一身戾氣的家伙多數從小就生活在父母婚姻的墳墓里。
如果他喜歡畫畫,父母能夠感知到孩子的樂趣和好奇心,不會自作主張教他一筆一畫,而是懂得欣賞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境。
多數情況下,父母只需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就好,那些讓父母暫時無法接受的作為,那些強迫癥,那些無理取鬧,只不過是孩子在生命歷程中的表演而已。
孩子在成長環境里感受世界,孩子心中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就是媽媽展現給他的模樣。媽媽的接納和肯定,是孩子繼續探索的力量,媽媽每一次說不,也會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絆腳石。
3、精神分析是愛的起點
我們在育兒過程中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糾結和無力感,多半因為自己太看重外在標準,輕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只知道孩子不吃飯會餓壞,孩子不會表達排便會制造麻煩,孩子吃手習慣不好,然后各種求助,絞盡腦汁去改變孩子,力求自己滿意。
當孩子慢慢丟掉這些所謂的缺點時,我們以為自己成功了,孩子變乖了,懂事了,卻不了解孩子如何變好的,這種改變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注重精神分析是種怎樣的體驗呢?
你開始意識到母乳喂養不僅是給孩子填飽肚子,更是母嬰之間的親密接觸,是一種將母親和嬰兒兩個人之間的愛付諸行動的表現。
孩子在吃奶的時候會有小情緒,小游戲,會對媽媽有本能的破壞力,咬你一口,揪你一下,都是對媽媽愛的表現,而不僅僅是他牙癢癢了。
媽媽允許孩子自由排泄,排便對孩子來講不僅僅是消化過程的終點,還能體驗到排便的興奮感,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媽媽對待寶寶的態度不僅僅是為了讓寶寶保持干凈,給自己減少麻煩,而是響應寶寶對媽媽的呼喚。
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寶寶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媽媽的教導,而是共情。寶寶的體驗和情緒都被他最信賴的這個人感受到了,體驗可能是美好的或糟糕的,也會有悲傷的情緒,需要媽媽感同身受,而不是僅僅把嬰兒當作沒有思想的軀殼,任人擺布。
很多育兒問題只請教臨床醫生可能無法奏效,因為那些穿白大褂的專業人士未必知曉精神分析。
4、孩子需要的是體驗不是習慣
寶寶是帶著思想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獨一無二。每個小天使的降臨絕不是來等候別人的諄諄教導,而是在這個未知的世界完成生命的體驗。
對寶寶來說,生命其實就是一連串激動人心的強烈體驗在流動。
一個不小心,我們就容易無視這種美好的體驗價值,一味得跟孩子講規矩,講道理,講好習慣。
我們一貫認為好孩子是家長教育有方。我們以為媽媽一直給孩子叨叨小便前要打報告,孩子就會更早的生活自理,以為不給孩子吃糖,孩子就會牙齒好好,以為不對孩子立規矩,不好好教育,孩子就可能無法無天……
殊不知,孩子壓根沒把大人的標準放在眼里,你立你的規矩,他做他的自己。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有要做自己的美好愿望,想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如果父母愿意尊重和等待,愿意先走進孩子的世界看看,那么孩子也會慢慢打開自己,融入父母的世界里。
錯就錯在我們有時候太魯莽,太焦慮。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不早早表達大小便是因為還沒體驗夠無規矩的排泄。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拒絕吃飯,不是味蕾沒打開,只是討厭大人喂飯的方式,要堅持做自己。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自然而然走過無規則,無秩序的世界,會主動向父母尋找規則。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又自然而然結束,反倒是父母的過多干預打亂了這種有始有終的體驗過程。
溫尼科特說,狗才需要訓練,狗可以不用最終長大成人,孩子可不能像訓練狗一樣被訓練長大。
所謂長大,不是說他終于順從了大人的生活法則,變得懂事,融入社會,融入集體。而是,他盡量不要錯過各種美好的體驗,內心豐盈,有愛有趣。
孩童時期里那份純真美好的體驗,可能一不下心就被別人干擾和打碎,等到讓后來的成年人到處追尋,卻始終也不是當初的滋味了。
5、是時候換個角度育兒了
作者一再強調,嬰兒養育的目標并不局限于培養寶寶健康的身體,還必須包括提供各種條件讓寶寶獲得盡可能豐富的情感體驗,其長遠效果就是能加寶寶個體性格和人格的深度,廣度與價值。
很多人都在渴望著將來培養一個多么優秀出眾的孩子。卻在育兒最關鍵的頭兩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體驗。
還好,現在發現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