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識文章索引
達特茅斯會議之后,人工智能研究進入了20年的黃金時代。
在美國,成立于1958年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對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數百萬的投資,讓計算機科學家們自由的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新領域。
這個階段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聊天程序ELIZA,它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學院在1964到1966年期間編寫的,能夠根據設定的規則,根據用戶的提問進行模式匹配,然后從預先編寫好的答案庫中選擇合適的回答。
這也是第一個嘗試通過圖靈測試的軟件程序,ELIZA曾模擬心理治療醫生和患者交談,在首次使用的時候就騙過了很多人。
“對話就是模式匹配”,這是計算機自然語言對話技術的開端。
1959年,計算機游戲先驅亞瑟塞繆爾在IBM的首臺商用計算機IBM 701上編寫了西洋跳棋程序,這個程序順利戰勝了當時的西洋棋大師羅伯特尼賴。
西洋跳棋是個簡單的游戲,棋子每次只能向斜對角方向移動,但如果斜對角有敵方棋子并且可以跳過去,那么就把敵方這個棋子吃掉。
塞繆爾的跳棋程序會對所有可能跳法進行搜索,并找到最佳方法。“推理就是搜索”,是這個時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日本,早稻田大學1967年啟動了WABOT項目,至1972年完成了第一代機器人產品WABOT-1,有雙手雙腳,有攝像頭視覺和聽覺裝置。
雖然這個機器人能夠搬東西也能移動雙腳,但每走一步要45秒,而且只能走10厘米,相當的笨重緩慢。
在這個黃金時代里,約翰麥卡錫開發了LISP語音,成為以后幾十年來人工智能領域最主要的編程語言;馬文閔斯基對神經網絡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也發現了簡單神經網絡的不足;多層神經網絡、反向傳播算法開始出現;專家系統也開始起步;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走上了通用汽車的生產線;也出現了第一個能夠自主動作的移動機器人。
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也在1968年上映,宇宙飛船搭載的人工智能電腦HAL9000讓所有觀眾印象深刻。
“三到八年內,我們將建造出和人一樣智能的機器”,“十年內,計算機將成為國際象棋冠軍”,“二十年內,機器將可以做任何人類工作”,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甚至整個世界都對人工智能技術充滿樂觀的期望。
人工智能通識文章索引
每個人的智能決策新時代
如果您發現文章錯誤,請不吝留言指正;
如果您覺得有用,請點喜歡;
如果您覺得很有用,歡迎轉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