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一篇寫《白鹿原》作者陳忠實的文章《陳忠實:鄉居得靜,五谷養人》,由此得到幾點啟示,實乃解決學習和做事的良方。
一、學會把握,遠離“氣死”的人生
“饃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鍋蓋。因為鍋蓋一揭,氣就放了,所以,饃就生了。”這是陜西作家陳忠實對人生的感悟。他用地道的陜西方言詮釋了深奧復雜的人生規律。看到這話,我就想一拍大腿,說的太精辟太形象了。
身為陜西關中人,自然非常熟悉蒸饃的這個過程和禁忌。烤紅薯也是這個事理。開始烤時火候不到,紅薯就會被氣死,后面再烤也是難熟,即使熟了也是外面烤焦里面不對味。
做事就要遵循事理規律。
一個人能不能把事做成,首先一定要厘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權衡自己的實力,把握恰當的時機,再“揭鍋蓋”,不然就會蒸出吃不成的“死面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陳忠實的這種感悟既是針對人生又是定位自己的創作態度。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他明白:創作態度往往決定了作品的高度。所以他懂得把心沉靜下來,拒絕浮躁,耐得住寂寞,靜靜地添柴把火,就像熬湯一樣慢慢煨,時候一到自然成就美味佳肴。
成事者,無不是這樣的沉靜從容,深刻認真。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從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頓悟,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能有所成。
然而現代很多人做事難以沉住氣,常常要求獲得及時的滿足而缺乏過程奮斗的耐性。
有的學生求學,在學習上不求甚解,坐不住、心不靜、想不深,心如野草瘋長似的慌亂;有的年輕人做事,在工作上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看什么都簡單,不能認真投入干實事,也干不出實效性高的事來。
事業常成于耐心積蓄,毀于急于求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水大深藏,厚積薄發,耐住性子方能成就人生。
二、學會理性,沒感覺找感覺
有一次,陳忠實應邀給西安的一些青年談創作,有讀者問他近年為什么沒有寫小說,他說:“沒有寫是因為沒有感覺,沒有關于小說的感覺。藝術上沒有新的發現,干脆不要寫。”但不久他卻寫出了《日子》,再次產生影響力,讓人佩服。
“不要寫”并不是從此就輟筆了,而是暫時沒有靈感。沒有感覺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也是思想遭遇瓶頸,難以創新。這時再硬著頭皮寫,是寫不出有靈性的作品的。因此,還不如不寫了。
不寫了,并不是因為行事都是靠感覺,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放空自己,打破桎梏尋找新的感覺。
學生的學習往往就有這個過程。有時明明非常勤奮了卻沒有效果,甚至于退步;有時解題怎么也解不出來,竟然沒有以前的順暢,“山重水復疑無路”,不禁無力而懈怠,“拔劍四顧心茫然”。于是就對自己失去信心,輟學不進。
人,不能純粹被感覺所支配。
這就如導演請兩個演員來演一對情侶,這兩個演員相互陌生,初次合作沒有感覺,怎么辦?是個專業的演員肯定都會主動去和對方溝通、交流思想,培養感情。不然,再怎么也難以有默契之感。
這樣得來的感覺,就是理性支配所得來的一種新的靈感。作家陳忠實的生活通常很有理性,起居有常,勞逸結合。為事順勢順時,有條不紊。內心沉靜,思慮通達。因此,在他沒有感覺創作時,他能聽從內心的呼喚,條分縷析思想,整合資源,再辟蹊徑,從而沖破牢籠,發現創新之道,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學有所成
嚼得菜根,耐得寂寞,坐得冷板凳,是人生的一種高境界。陳忠實做到了,成就了他的理想。他的成就奧秘就在于這一個字:“靜”。早年在他種下文學種子時,他就靜心“蟄伏”,認真學習,堅持創作,才不斷有作品出現,終于在文學界有一席之地。后來《白鹿原》獲獎,陳忠實卻很快回到了鄉下,避開都市的熱鬧和喧嘩,又在沉靜中積蓄創作的力量,有朝一日地裂土開。
儒家的《昭德新編》里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水“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變得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見水中的魚蝦、卵石和水草;人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走心,才可以聽見自然界的美妙聲音。
所以,我們要懷著一顆靜靜的心,去做任何一件事。靜可以讓我們緩解壓力,可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和思考,可以讓我們閃耀出思想的火花。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因為沉靜,所以人生變得從容而悠遠。
蘇洵中年思學,靜心苦讀,終能大器晚成;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擘;巴金“閉門謝客”、錢鐘書“謝絕采訪”、費孝通告示“關門盤點”,無不是因為只有寧靜,才能有非凡的創造。
因此,我們要靜心讀書,靜心學習,靜心做事,靜心生活。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