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時期的舊文,曾經我還是能寫出那么優美文風的人,現在的我喪失了一些天賦啊!!)
“在手里只有一把錘子的人眼里,世界就是一個釘子”,在我通讀了《窮查理寶典》后,這句話便像一個撒野的孩子一般,在我神經里左突右晃、抓耳撓腮。像是貧瘠的土地上,突然得到了一點珍貴甘露,滋潤的快感便如新結痂的疤痕,帶著滿足的瘙癢感。
為了使我那可憐的內心平靜下來,我必須通過類似自言自語的方式把這種騷動的思緒給穩定住,讓它變成我個人的一點小小的智慧。
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共同管理著他們那偉大伯克希爾公司,巴菲特是被投資界頂禮膜拜的殿堂級別的人物,而查理的名聲卻比他的同事小的多了。不過因為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老查理卻更是一個有意思的睿智老人。
查理的很多智慧都很獨到,比如總是反過來想、多元思維論、誤判心理學等等,這些都是帶有很大啟發性的思想。但是我要詳述的卻是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句首那句話,這句話雖不是查理老先生的原創,但我相信,沒有人比他理解和行動的更好啦。
世界上的博物學家總是很稀少的,因為知識一直在被創造,從未停止,而人類的一生又何其短暫,就算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時間也恐怕是難以掌握如此多的知識的。所以教育學家們變發明了“專業”這個詞,讓一些孩子學習數學、物理、生物......讓另外一些孩子學習繪畫、音樂、文學......既節省了每一個的精力,也因為分工而大大提高了社會的效率,從這一方面講,這樣分而治之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領域注入了他絕大部分的精力,那么會不會壓抑他潛在的在其他方面的潛能呢?
一個數學家終生沉浸在數學王國的奧妙里,他也可能失去了欣賞甚至創作美術的機會;一位鋼琴師能夠彈出優美至極的曲子,卻可能忽略了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當然了,我并不是鼓吹人人必須通曉某個標準下的所有知識,因為事情往極端了發展總是開始趨向壞的結果。(就像中國的高考制度至今沒有想出怎樣去處理那些偏科的天才考生們)再這里我引用下美國教育協會的關于通識教育的定義:
真正的通識教育是讓我們能在這個急劇變化的世界上生活的負責任,富有成果并且有創造力。這樣一種教育,培養的是:根基扎實的知性活力,愿意終生學習的品格,以及愿意承擔我們的意見和行動所造成后果的態度。通識教育要求我們:理解知識的基礎并且質詢自然,文化和社會; 掌握感知,分析和表達的核心技能;培養對真理的尊重;認識歷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并探索日常學習,公民權利和服務社區之間的聯系。
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讓我這個飽受了中國應試教育12年之苦的大一學生深為震撼,同時心底又生出一股自卑和恐懼之感來。美國人的強大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對教育的認知足足甩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銀河系!!通識而博雅,但我們很多人卻仍然固步自封,僅僅活在一種知識圈子里,用他那僅有的唯一的錘子,來對待這有著萬千種綺麗的宇宙。
讓我們回到查理·芒格:
查理試圖發現與他的每個投資項目相關的宇宙,他所用的方法是牢牢地掌握全部——或者至少大部分——候選待投資公司內部及外部環境相關的因素。只要得到正確的收集和組織,他的多元思維模型(據他估計,大概有100 種)便能提供一個背景或者框架,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我們在本章中更想指出的,他的模型提供的分析結構使他能把紛繁復雜的投資問題簡化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學的冗余備份模型,數學的復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以及心理學的認知誤判模型。芒格為那些相互強化并極大地放大彼此效應的因素而發明的詞組就是“lollapalooza 效應”。
想要得到lollapalooza效應?那就該扔掉你手里那把破錘子,換一個超級計算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