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概述
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于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她因為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內容簡介
本書是塔拉的自傳,講述了塔拉從小到大家庭的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家人的觀念行為帶給自己的影響,后通過大學教育對自身進行反思,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得以重構,最終擺脫了舊的身心桎梏,在痛苦中,涅槃重生,獲得了一個全新自我的過程。
人物刨析(選2)
主人公塔拉:
塔拉17歲前一直生活在大山之中,在父親的廢料場做活,他的所有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是家庭或者說是父親塑造的,可是在目睹和經歷了一件件父親所處理的小事的積累,在后來三哥泰勒通過自學考取了大學,離開了家之后,仿佛內心對離家的渴望開始一點一點的外泄,這個時候也許他并沒有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只有對離家的渴望吧。
考取大學后,他不斷的在汲取知識,這也讓她原本的世界一點點的坍塌,讓他開始重視和反省自己,一點點剝離家庭,重構自己的世界觀。這中間塔拉變化的過程并不輕松,他的思想是極其痛苦,在大學中,他無法適應外界環境,覺得同學都是異類,覺得他們是魔鬼的信徒;他無法與人親近,無法將自己的家庭全盤托出;他無法接受別人的贊美,他覺得比起仁慈,她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殘忍;到后來家庭維護哥哥的暴行,她變得自我懷疑,甚至為此耽誤了學業;除此之外,她其實是幸運的,因為遇到一個個愿意幫助她的貴人,她可以有途徑去接受政府、社會的幫助,去支撐她的學業。塔拉能夠涅槃重生,離不開她的老師,朋友,及其男友的幫助。
塔拉父親吉恩:
吉恩在塔拉的認知里首先是一個父親,因為他確實愛他的孩子,但他的愛在他的宗教信仰下顯得那么扭曲和變態。他不相信政府,在以為政府殘忍的槍殺鄰居一家后,他將政府視為惡魔,并不在讓孩子到學校上學。
他也不相信醫院,以為醫院并不是救人的地方,而是在變相的毒害人的生命,所以不管是在妻子出車禍、四兒子盧克燒傷、二兒子肖恩從高空墜落、甚至是自己被嚴重燒傷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要求,讓妻子運用家中的草藥進行治療,而不允許去醫院,吉恩似乎認為一切的苦難是上帝的旨意,每個受傷的人都是上帝力量的見證者,能夠在苦難堅持下來是多么令人驕傲,證明上帝是對的,除了醫療機構,還有別的辦法可以拯救人的生命,他需要做的就是相信上帝。
他不與人來往,也許在他看來,自已是上帝忠誠的守護者,而和他習性不同的人,與他們交往,仿佛是在玷污自己,可真的是這樣的嗎?他的潛意識也許是世俗的,原本不讓塔拉去人群中唱歌,在塔拉的歌聲得到大眾的表揚和青睞之后,他卻成了塔拉唱歌的擁護者,也許他真的喜歡塔拉的歌聲,但他似乎更喜歡的是那種被別人喜歡的感覺,哪怕這群人是他鄙視的一類人。吉恩也許他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他是那么偏執,在他的世界,自己代表上帝,自己必須是真理和領導者,哪怕出現一絲不同的聲音,都是錯的,女性永遠是家庭和廚房的代表,她們離開男人就沒有辦法存活,他們的見解永遠那么卑劣以及錯誤,哪怕家中后來的生意是母親帶來和維持,甚至發展壯大的,但他自然而然的站在領導者的位置,認為一切都是他的功勞。以及在塔拉跟他反映哥哥肖恩對姐姐以及她的暴力行徑之后,他明明一切都知道,卻仍然說塔拉在胡編亂造。
句子摘抄
1.想起匯而構成人一生的決定,人們共同或獨自做出的那些決定,聚合起來,制造了每一樁單獨事件,沙粒不可計數,疊壓成沉積物,然后成為巖石。P48
2.人總是希望奇跡發生,如果能給他們帶來希望,讓他們相信他們正在好轉,他們就什么都行,什么都吃,但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魔法這種東西。營養鍛煉和鉆研草藥特性,這才是全部。但人們生病受罪時,你說這個他們不接受。P70
3.好奇的種子已經播下,只需時間和厭倦讓它成長。P71
4.我這一生中,這些直覺一直在教導我一個道理-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最大。P120
5.我被勾股定理及其通用性深深吸引-他始終能預測任意一個直角三角形三遍的關系。我對物理的認知全部來自廢料場,那里的物質世界似乎極不穩定,反復無常。但又一個原理定義和捕捉生命的維度。也許現實并非完全變化無常。也許它能被解釋和預測。也許它能用常理理解。P147
6.也許那就是爸爸不讓我來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和他們一起生活,和信仰不那么堅定的人一起生活,我極有可能變得和他們一樣。P186
7.我開始了一段覺醒之路,對哥哥,對父親,以及對我自己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我已覺察出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給予我們的傳統所塑造,而這個傳統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我開始明白,我們為一種話語發聲,這種話語的唯一目的是喪失人性和殘酷地對待他人-因為培養這種話語更容易,因為保有權利總是讓人感覺在前進。P211
8.從我記事起,只要身體不舒服,無論是有傷口還是牙痛,母親都會給我服用半邊蓮和美黃岑制作的町劑。那從未使疼痛減少,甚至一點兒作用也沒有。正因為如此,我開始尊重疼痛,甚至敬畏它,覺得它必不可少,不可捉摸。P214
9.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愛情或友情,而是我自欺欺人的能力:相信自己很堅強。P221
10.承認不確定性,就是被迫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但也意味著你相信你自己。這是一個弱點,但這個弱點中透出一股力量: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P230
11.我對妓女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這個詞更關乎實質,并非行為。與其說我做錯了什么,不如說我以錯誤的方式存在。我的存在中有一些不潔的東西。P233
12.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在決定你是誰。P268
13.爸爸將爆炸描述為一種來自上帝的仁慈,“這是一種祝福”,他說,“一個奇跡。上帝饒恕了我的命,賜予我一個偉大的使命,讓我為他的力量作證,讓世人知道,除了醫療機構還有另一種方式。”P269
14.“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我說,“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經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么想。”P276
15.意識到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將永遠局限于別人所告訴他們的。我知道誤解被糾正是什么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世界。現在,我需要了解那些偉大的歷史看門人是如何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的。我想如果我能接受他們所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帶有偏見的話語和修正過程的結果,也許我就可以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大多數人認同的歷史不是我被教導的歷史,爸爸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爭論的灰燼中,我可以構造一個世界,生活在其中。當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我自己站在上面。277
16.我讀這些書是為了學習該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P279
17.比起仁慈,我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殘忍。贊美對我來說是一種毒藥,我被自己噎住了。P280
18.我允許自己不可愛,但不是給人當綠葉。P282
19.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線下才發光。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于你自己。你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你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你是誰。那可能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P283
20.許多個世紀以來,女性一直被哄騙、勸誘、推搡和擠壓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現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賦和抱負。P302
21.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P317
22.盡管這并非我所愿的,我還是不想回家。我更喜歡我自己選擇的家庭,而不是被給予的家庭,所以我在劍橋越開心,我的開心就越因為覺得自己背叛了巴克峰而散發著惡臭。P326
23.當生活本身已經如此荒唐,誰知道什么才能算作瘋狂。P248
24.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這些真理構造我自己的思想,我開始相信,評論多種思想,多種歷史觀點和多種觀點的能力是自我創造力的核心。如果現在讓步,我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次爭論。我會失去對自己思想的掌控權。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價,我現在明白了這一點。父親想從我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自己。P352
25.精神崩潰的問題在于,不管你崩潰的多明顯,你都會不以為然。P335
26.當一個人對家庭的責任與他對朋友、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沖突時,他該怎么做?P367
27.負罪感源于一個人對自身不幸的恐懼,與他們無關。P378
28.但我和父親之間的隔閡不僅來自時間和距離,它來源自我的改變。我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個養育我了她的父親。P378
理解體會
讀完這本書,我自己感覺內心是很平靜的,雖然我清楚的記得,我是經歷了一個多么波瀾壯闊的世界,鮮明的人物形象浮于腦海,置身塔拉的世界,仿佛一步步陪她走來,看著她世界的變化,體會著她內心的起伏,經歷著他所經歷的獨特的事情。盡管如此,塔拉的文字是那么的波瀾不驚,沒有撕心裂肺,沒有大起大落,仿佛是在講著別人的故事。
毫無疑問,本書在講著教育給一個人帶來的巨大改變和影響,將植根于內心最深處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最終都可以拔根而起,徹底的改變人的一生。當然塔拉的重生,離不開塔拉在學習上的天賦與對學習的堅持,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樣,像鳥一樣離開惡性原生家庭這座大山呢,不過起碼證明,在這世界上,確實是有人可以做到的。
人類的執念有的時候真的可怕的要命,尤其是像有信仰的人的執念,沒有什么東西比教育更能夠去挑戰這樣的人的認知,重塑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不簡單,依稀可以看到塔拉意識世界和他所認知的不同時,在自我的精神世界痛苦的折磨自己,而當人除去了執念,它便會得到思想境界的巨大提升,塔拉在書中提到:“大多數人認同的歷史不是我被教導的歷史,爸爸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爭論的灰燼中,我可以構造一個世界,生活在其中。當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我自己站在上面。”我們不會在執著于某一觀點,而會將各種觀點進行思考和融合,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思想和知識框架,我認為,讀書的意義有一部分也在于此吧,希望自己不要成為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