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蘇州去學習了龍兄的演講課程,演說生產力一階,在正是開始復盤之前,還得先講一個報名的故事。
其實龍兄來蘇州開課的時間很早就定下來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佳麗姐問我,龍兄要來蘇州開課了,要不要一起去聽課學習?我當時就直接拒絕了說不去,哈哈哈。
在來課的前一個周,刀客師兄問我說,龍兄周末在蘇州開課,之前他去上了包班,感覺很不錯,這次也會從杭州來復訓,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學習?我回答說,好呀,哈哈哈。
后來我才知道,哦,原來兩個人說的是一個呀。為此佳麗姐一直問我要一個說法,我只能說每個人狀態不一樣的時候,做的決定也會不一樣吧。
課程收獲
由于另有一些安排,所以我只聽了一天半的課,整體下來,其實還是有所收獲的。
1.課程設計
破冰之后,梳理學習的目的開場,強調已輸出倒逼針對性的輸入,各種金句一通炮轟。
常規的問題引入,通過三個失敗演講的案例,引入演講的重要性,從而展開課程,中間模型,工具,練習穿插,讓每一個模型工具都能得到充分的練習和演繹,讓大家有這樣的意識,并培養這樣的習慣,從而落地使用,這也就是課程實戰的地方。
學、練、評、賽、教,五部分的課程設計邏輯,勾畫出了學習和提升演講技能的路徑圖和注意點。案例練習講解整體比重適中,一案例,一講解,一練習,還配合助教的指導,充分實踐。
紅地毯,對賭金的設置,讓大家更積極的參與進來,只有參與,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收獲等。
2.不同場合不同功能的演講模型
從自我介紹、匯報路演會議發言、演講比賽與分享會、團隊反饋四個方面,講解不同場合演講的注意點和易操作模型。
自我介紹講述了30秒自我介紹(夸一句,謝一句,講自己,祝未來)和四個一個(一個名字,一個標簽,一個故事,一個金句)。總之一句話,自我介紹就是用不超過30秒的發言,讓聽眾感受到自己能給他們帶去的價值。
路演,匯報,會議發言等場合,“天龍八部”的演講模型:
開頭路線圖(時間事情意義);中間三個觀點,三個支撐觀點的故事(后面講述了如何構建故事);結尾總結與升華。并使用平衡輪的工具(結合的很好),幫我們梳理支撐的論點,并做了相關的練習和展示。
在演講比賽和分享會的模塊,梳理了很多總結金句的方法和方式(古詩詞,現代詩歌,歌詞,押韻對仗,先否,類比,排比等),還小組使用石墨共創,也是很不錯的設計;通過故事的五感和故事模型,讓我們都成為有故事,并能講出自己故事的人。這里著重強調,自己做到了的事最有說服力。
中間穿插了一個演說思維力的分享,說實在的,我沒聽,不過思維導圖對于梳理邏輯卻是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最后講了團隊反饋,其實也就是正向表達,這個也是我一直解讀DISC報告的時候一直在強調和持續精進的地方,不過我在練習的時候還結合了前面的天龍八部,感覺效果也還不錯。
整個兩天的內容,每個模塊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就是一個很精簡也很實用的演講分享模型,所以我也是回來利用這個演講模型重新思考和整理了自己的培訓分享稿邏輯框架,不過講故事一直是我的弱點,所以這也是我在禮物鍛煉的。
3.操作練習
知道不等于做到,即使是已經總結的那么精簡的模型,用的時候還是會有各種有待提升的地方。也正因為現場的練習,讓我們對模型有更深刻的印象。
而且我通過練習,更加熟悉了這個模型,并及時應用,把模型套出來用在了不同的地方,除了工作上的培訓講解,還有近期也在重新梳理DISC四周年的燈塔演講分享稿。
課程后的思考
1.有收獲:作為一個兩天的分享,能學會一個可以實用的點,已經就值了,所以我覺得兩天的投入學習還是值得的,而且龍兄作為DISC社群的學長,自身的積累還是值得佩服的,本身的見識,閱歷和學識很豐富,現場的臨場組織和應變調整都很強,總結的工具也很實用。
2.開場不舒服:課程現場剛開始的氛圍其實我是很不舒服的,九點鐘現場那么快節奏的音樂,還有整體的場域,給我的感覺是“傳銷”,這里并沒有詆毀“傳銷”的意思,只是感覺就是很輕浮的打雞血的感覺。
3.感恩自己:課程結束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其中是這么說的“如果當你準備改變的時候,你遇到的任何社群,你都能融入并成長”。在現場我看到很多人都驕傲,進入這里一起學習,除了感謝龍兄和這個平臺,大家更應該先感謝那個想要成長和蛻變的自己。
4.關于不要臉:龍兄說,堅持不要臉,世界才會給你臉,這句話我理解,我也接受,但我不能完全認同。我覺得有一些人卻是需要這樣,但除了這么做,我們還有更多能讓世界給我們臉的方式,不要臉只是其中很基礎的一個。我們更需要的是提升自己可以給予的價值,否則也只會是“不要臉”。可能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和支持吧,但我覺得這不能作為一個每個人都掛在嘴上引以為傲的話,因為如果一直都說這句話,只能說你還沒有價值,或者你不知道如何傳遞出自己的價值。
5.可能是一階課的原因,道法朮勢器,可能術勢器層面的東西會多一些,所以這也是課程實戰的地方吧。
6.霸占舞臺:不知道為什么,我的第一聯想是“KTV里面的霸麥”,不知道大家對于這類人是什么感覺,反正我不是很喜歡。我們需要做的是準備自己,把握每一次我們身邊可能飄過的機會,而不是什么都去霸占。職業化的人基本的思考,應該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能要什么,能給什么。
這個社會太焦慮,我們要么驕傲,要么恐懼。其實回歸到自己的內心,成長,并沒有那么可怕和辛苦。
先去了解自己,以輸出倒逼輸入,然后要求自己,最后,綻放自己吧。
2019,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