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除去劇本優秀,演員的演技精湛,整體制作精良外,它還多了一個非常可貴的精神,就是說真話,就像一個人,他會從小時候的純真無邪、童言無忌成長到一個越來越成熟的社會人,他離社會越近離天真會越遠。
韓國電影往往能夠在作品中觸及到大家都知道卻不敢挑起的社會“病因”。說出真相,有時候需要有一些勇氣,韓國的電影人嘗試在用電影的力量支撐著整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為他們而發聲,不是純粹的娛樂,也不是一味追求票房,除此之外,他們關注的著力點是社會、正義、尊嚴,人性,和人是如何的存在等問題。
這種過于理想的烏托邦使得韓國電影有了不可言說的魅力,比如之前那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熔爐》,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住了那句經典的臺詞:“我們一路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你能感受到韓國電影在推動著整個韓國社會在往前走,當年《熔爐》的播出就影響韓國政府修改了法律,就是秉持著這份“天真”的韓國電影人讓韓國的電影改變了國家,甚至帶著這些電影走向世界的舞臺,這是起初許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說回這部要說的電影《釜山行》,早在幾個月前就看了片花,得知《釜山行》入圍了第69屆戛納電影節,開辟了“亞洲喪尸片”的新類型,我對孔侑的期待有之,但是對于喪尸片并不感冒,印象中的此類片都來自美國影視中的僵尸形象,所以未看之前,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不是很大。
電影主要講述一場前所未聞的病毒在韓國爆發,這種不知來歷的病毒擴散到了全國,一名攜帶病毒的女人登上了一輛KTX的列車,在這趟列車上有代表了韓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其中有一部分人感染了病毒,一部分人沒有,這些人為了生存,在這趟開往釜山的列車上展開激烈且殘酷的斗爭。
電影中有三個不同時期的男人,他們分別代表了一個男人的不同身份和階段:
男主人公孔侑是一名公司的高管,帶著自己的女兒秀安一起坐上這趟列車去釜山找孩子母親,他作為父親,時刻保護女兒,這是他的責任,同時他也是一個自私的人。善于利用社會的人際關系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能隱約看到他這個人物在社會階層中唯唯諾諾的那一面,在電影中當危機來臨的那一刻,他最終拋開了以往的形象,為了心愛的女兒,奮力到最后,將父親這個角色升華,了無牽掛后,微微一笑跳下火車,他也是一個比較悲劇的一個人物。
另一個是拳擊手出身的馬東錫,他帶著正在懷孕的妻子坐上了這趟列車,作為老公,他將妻子呵護的無微不至,同時為人仗義豪爽,幫助弱者,是這部電影中最接近完美的男性形象的角色,他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他和孔侑、棒球男孩三人從9號車廂一路過關斬將,去往所有沒有感染病毒的人的15號車廂,在最后一節車廂的時候,他卻被喪尸感染了,他為了給孔侑一行人拖延時間,用自己的肉身擋住了喪尸們的去路,選擇用爺們兒的方式死去,看到這里不由為大叔飆淚,最不該死的一個人卻犧牲了。
第三個是棒球男孩,他是棒球拉拉隊女孩安昭熙的男朋友,他還是個大男孩,身上沒有前面二人的成熟,更多時候是一種純真質樸的情感,對沒有來得及拯救變成了喪尸的隊友深感愧疚,即便在通過15號車廂的中途遇到已經成為喪尸的隊友卻還是不忍心下手,顯示了他人性內在的善良,對后來不幸變成喪尸的女朋友傷心欲絕,棒球男孩心甘情愿選擇被女友感染。
這部《釜山行》全然不是美國風格的僵尸路線,它展現的更多是社會的百態,對人情的關懷,對丑陋人性的批判,導演延相昊從親情、愛情、友情、姐妹情等感情的角度出發,把各色人物集中體現在一個極端的情景中,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車上一對老姐妹、跛腳的流浪漢,都是現實中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電影里最大的反派是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代表,為了能讓自己活下來不惜殺人,他命令15號車廂的人不許給孔侑一行人開門,終于從快要看到希望了,孔侑才發現可怕的不是身后的喪尸,而是與他們一樣的人類,如果不是這個西裝革履的男人,拳擊手大叔也不會被喪尸感染了,人性在這里展開了較量。
車上一直待在15號車廂的人們的冷漠讓我想起之前在北京某酒店遇襲的女孩,在視頻中多次有人路過看到黑衣男拖拽女孩,但還是有很多人都默然離開了,大多數人沒有出手相助,如果不是女孩的奮力抵抗和當時熱心的大姐出現,后果不堪設想 ,或許是現代人的不安全感造成了冷漠,可沉默最終成為了“惡人”的幫兇。
電影在最后極為經典的一幕出現了,整列火車只有孕婦和小女孩活了下來,她們走進黑暗的隧道之中,等待她們的不知道會是什么,小女孩骨氣最后的勇氣清唱起了歌謠,如同一首挽歌,喚醒了隧道另一面正在給槍上膛的士兵。
這部電影雖是商業片,但帶著濃重的人文情懷,還有導演對人性深刻的認識,處理人物情感的細節之處也自然純熟,把喪尸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釜山行》票房超《辯護人》成韓國票房第13位。電影赤裸的展現了丑陋的人性,也彰顯了人性的光輝,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是一部水準上乘且打動人心的好電影,希望中國電影也能拍出這樣的作品。
我們一路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