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啊,該起床了。」
「小寶,乖,趕緊起來哈。」
「小寶,小寶,體諒一下媽媽,我一會兒也得上班呢。」
「小寶!趕緊起來,你都不看看現在幾點了!」
「小寶,你不起來我可走了啊?」
「小寶,每天早上你都這樣磨磨蹭蹭,是你上學還是我上學?」
「小寶,我是你媽,不是保姆!整天供你供你喝不拿工資還要受你氣,你有良心沒有啊你?」
「小寶,我數十下,再不起床,我就不客氣了!」
……
只要娃上學了,起床,就是一天中最早開演的生活連續劇。
那么問題來了——
一、咱家的娃,為啥起不了床?
偶爾起不了床不在討論之列,如果是習慣性地為起床跟父母斗爭,除極罕見的生理性原因外,通常逃不出三大原因。
原因A:起床是父母的事
在親子的相處模式中,父母反應不當,就會導致孩子的一種解釋模型:我是在為父母學習。所以——
你應當照顧好我,
否則寶寶一不高興就不學了;你應當給我獎賞,
不然我憑什么要為你學習;
你應當叫我起床,我本來就是為你學啊。
陷入這種模式的父母,很惱火是不是?「我娃咋就這么想問題呢?」
且慢!他所想的,正是你所期待的。內心深處,你一直將孩子視為你的私有財產或附庸,而抗拒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的「分離」。道理你都明白,但潛意識里你放不下這種共生關系。
因此,孩子不會在清晨保持警覺,因為起床不是他的事,反正父母會叫他。
你叫我一下我就會起床?
你聲音不夠大我會起床?
他知道,父母是不會讓他遲到的。
原因B:作息亂了
孩子的睡眠時間是相對恒定的,雖然有個體差異,但對具體的孩子,每天睡多少小時是比較穩定的。如果睡不夠,就會導致起不來。
晚上孩子是幾點睡的?
打游戲還是刷手機?
如果作息亂成了習慣,那么,你怎么指望他按時起床呢?即使按時起來了,那上課效率可想而知。
原因C:我不想上學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情形?一旦第二天要郊游,孩子不但晚上激動得很難入睡,第二天往往很早就起床,不會兒問:「幾點了?天亮了嗎?」
總是不想起床的孩子,和總是遲到的孩子,還有一種十分普遍的可能,他討厭學校,討厭學習,懼怕老師,或某個欺負他的同學。這種潛意識中的逃避,是磨蹭的一個源泉。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討厭學校,長期討厭自己的某個老師,或者長期面臨各種潛在的暴力威脅(多數是未付諸肢體動作的威脅,包括語言暴力),那么,這陰影該有多深?
對初入學校的孩子來說,當安全感尚未建立起來,也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時期。
二、怎樣正確地叫孩子起床?
想要正確地叫孩子起床?一定記著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經常創造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千萬別對孩子說:「來,我們談談吧。」
「媽,我最近很乖,沒干啥壞事啊!」
在親子關系中,多數情況下,因為父母總想要改變孩子,所以孩子通常處于防御狀態。在防御狀態,你是聽不到孩子心聲的,你只能聽到選擇性陳述、欺騙、自我辯護、反抗……因為焦慮,中國的父母多數是警察,全副武裝,高度戒備,晚上睡覺也不卸下。
因此,你必須隱藏目的。
不,你應該原本就沒有目的。
這樣,最佳的傾聽機會,應該與以下場景高度關聯——
晚飯
游戲
故事或親子共讀
既然是傾聽者,那么,你要嚴格地守著一條規則,在全部的對話中,你的發言時間不能超過總時間的三分之一(給孩子讀書當然例外,畢竟那是你代替作者發言)。
什么?你很忙?
越小的孩子,陪伴越重要。
如果實在很忙,那么,周末一定要創造至少半天的親子時光。不是傻傻地跟孩子坐在那里聊天,而是融入一項有助于溝通的活動中,例外爬山。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在學校生活中存在一些問題,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這就需要家長介入加以解決了。
第二件事:塑造規律的作息時間
要讓起床變得容易起來,作息首先要規律。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晚上休息,你就去除哪些因素。例如:
1.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電視。萬一接觸了,也要保證9點以前關閉,并且除了極少數例外(特別有益的節目),要嚴格地執行,讓孩子覺得這是不可通融的。
2.不要讓孩子在晚上9點以后接觸電子產品(某個年齡之前,就不應該擁有電子產品,除非有特別的需要,關于電子產品的問題,另文論述)。
孩子對電子產品是不太可能有自制力的。因此,隔離是最好的策略。例如,晚上9點前,電子產品必須放在父母房間或客廳且處于關閉狀態。如果是中學生,不愿意這樣,則要求設置關機和開機時間,并明確表示父母會監督。例如,在關機時間突然打電話,或請好友給自己孩子打電話(應對針對父母的設置)。
中學生有時候因為作業的緣故,可能要10點,11點,甚至12點才能睡覺,但原理是類似的。
3.多數孩子有午睡習慣,要堅持,但午睡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
唯一的例外,是閱讀。
睡不著?請讀書。讀書是最好的催眠方法之一。如果讀得興奮了,晚睡了,也沒問題。天天讀得興奮和晚睡?恭喜你,孩子可能是個天才。
當然,不能讓孩子在這個時間段接觸某些沒營養的刺激性讀物,你懂的。
第三件事:鼓勵孩子在沒有家長協助的情況下起床
最好的狀態,是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自然醒來。這是做得到的,本文作者,絕大多數時候,會在清晨5點至6點之間自然醒來,好多年都沒用過鬧鐘了。
需要一個鬧鐘。但鬧鐘的作用,只是以防萬一。
如果孩子能準時上床睡覺,起床的難度應該不大,仍然起不來,往往并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賴床。如果是「不想上學」導致的賴床,家長要敏感并逐漸協助消除原因,但如果只是習慣不好導致的賴床呢?則要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呃,這好像是廢話。
良好的習慣,無法靠講道理或喋喋不休的說教來完成,而是需要創建一個「習慣回路」。這個「習慣回路」,由三部分構成:
暗示
慣常行為
獎賞
一個鬧鐘,就是一個暗示。
然而睡醒了,睜開眼,同樣是一個暗示。看一眼鬧鐘,是不是在起床的時間區間內,這是對暗示的一個確認。因為孩子也可能凌晨3點醒來。
慣常行為,則由起床、穿衣、洗臉、刷牙等一系列行為構成,并且這一系列的行為在日復一日的調整中已經變得極其簡潔。(以后會介紹這方面的技巧,即將行為總時長控制在一定時間內)
獎賞,是指積極反饋,這是形成習慣的核心部分。
不要消極反饋
不要消極反饋
不要消極反饋
如果孩子起來晚了或賴床,叫醒他。
但是,不要帶任何負面情緒,不加入任何評價,只是處理一件事情。萬一遲到了,你不批評他(反正老師會批評)。
而一旦孩子按時起床了,則給予正面評價。按時起床成了習慣,立即取消正面評價,使之成為無須評價的習慣性行為。
如果遇到困難(疑難雜癥),則可以申請老師協助,或者運用起床量表。這是另一個話題,一般還不至于吧?限于篇幅,就不展開了。
▼
最后,我想說,良好的作息,對于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極其重要。成功并非奇跡般地一擊而中,而是無數個細小的習慣的累積。而平庸的人生,也是無數個細小的壞習慣累積而成的。
所以,可別小看起床這件事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