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課堂上,每個老師都在提出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遵循城市原有的肌理,要保護古建筑。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毋庸置疑的做法。可是提的多了之后我卻忽然想到,為什么要保存這些傳統呢?如果不保護,又會如何?我不禁開始思考,“文化”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于讀書很少,思考過程也不夠嚴謹,疏漏之處還請大家海涵。
1.為什么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
各個大陸板塊最初是割裂開來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區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傳統習俗,一種政治制度,一種生活方式。這些與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
2.為什么“全球化”之后,文化逐漸在變淡?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大陸之間的距離逐漸被打通,巨大的社會變革出現了。而隨著這些變化,傳統的一套可能不再好用。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四合院,它沒有給排水系統,沒有足夠的地方滿足停車需求,容積率也滿足不了快節奏的城市發展。當這種傳統滿足不了現代需求的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是要全盤拋棄過去的那些傳統,轉而從西方的一套已經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方式來建設城市嗎?
這樣的做法,必然會產生千城一面的結果,也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全球化的過程,我們的差異必然越來越小。然而從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講,失去特色的西化似乎也沒什么不好。可問題是,我們到底為什么還要保存傳統,保護地方特色呢?
3.為什么要保護傳統?
我們可以從認同感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誰,需要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需要知道自己和別人有哪些不同,需要了解我們為什么會變成今天的樣子。而如果我們把過去的建筑全部拆掉的話,我們的后代可能只能通過文字記載來了解我們到底為什么變成了現在這樣,而文字的沖擊力是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強烈的。
4.關鍵問題是什么?
其實最最核心的還是人的需求。我們可以借用一下馬洛斯需求模型,人們的需求是分不同層次的,在基礎需求滿足之后,人們需要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自我認同感。對于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可以通過別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等方面滿足,而對于一個集體來說,這自我認同感很大程度來自于我們的歷史。這讓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是誰,我們的根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