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你們每天讓孩子背《三字經》、《千字文》有沒用呢?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寫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背誦究竟有沒有用?有什么用?這兩個問題,如果回答不上來,那我讓孩子背誦就沒有任何意義。關系到我教育孩子的方向是否正確,必須引起重視。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有必要看一下,有哪些人是背誦的。這讓我想到了許多牛人。
巴菲特
巴菲特能精確的記住很多東西。
上課時,總能記住教授說的話,根本不需要看課本。他記性好到能記住頁碼,倒背段落,還在老師引用課文的時候糾正老師的錯誤。他曾對一個老師說:“你忘了逗號。”
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第一次去上多德的課。上課的教材是《證券分析》,這本書是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作為作者之一的多德,自然對教材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巴菲特比他更熟悉。
事實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我可以引述書里的任何一段內容。當時,這本書差不多有七八百頁,我知道里面的每一個例子,我已經把內容全都吸收了。
溫斯頓·丘吉爾
我們都知道丘吉爾是英國首相,卻少有人知道,丘吉爾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丘吉爾小時候是學渣。一直是班上的倒數幾名。但是,他其實只是嚴重偏科,數學成績不好。他的英文是很好的。
在學習方面,我始終滯留在最低年級的水平,然而我卻能在校長的監(jiān)視下把麥考利的1200行的史詩《古羅馬之歌》流利地背誦下來。為此,我還獲得了全校的優(yōu)勝獎。
阿西莫夫
這位百科全書式的科普作家,最多產的科學作家。從30歲開始出版第一部小說,去世時72歲。42間出版了470部作品。
阿西莫夫的記憶力相當驚人。
有一次他和夫人以及另外一對夫婦一起去度周末。在車上他講了許多笑話,同行的那位女士說:“你講得棒極了,為什么不寫一本笑話書呢?”
結果整個周末,他一直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寫,以最快的速度把凡是他能想出來的笑話全寫出來了。共有640多個滑稽的故事。
每次讀這些牛人的故事,我最感興趣的是追究到他們的童年。
小時候,阿西莫夫的父親給他辦了一張圖書館的借書卡。開始母親帶他去,后來他自己去。沒人引導,他什么書都看。
當我長大一些以后,我一遍又一遍閱讀《伊利亞特》只要有機會我就把書帶出圖書館。你可以任意背誦一節(jié),我可以告訴你在哪里可以找到
《伊利亞特》是荷馬的史詩,共有15693行。
事實上,阿西莫夫的父親也背誦。經常引用《圣經》里的話。
父親還學習了非宗教的知識,能流利地用俄語說話、閱讀和寫作。他閱讀了大量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實際上他把肖勒姆·阿萊赫姆的意第緒語小說都背下來了。
至于這些牛人是如何把這些內容背下來的,沒有說,我們不得而知。
這很容易讓我們認為,他們是具有某些常人不具有的天賦。或許他們天生記憶力就很強。那樣,我們還背什么啊,沒有那個天賦,再努力也沒用。
這樣想,心有不甘。
我發(fā)現(xiàn)知道這些牛人都能背誦也不能回答,背誦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
后來我問自己,什么是“有用”?
有用,有在前,用在后。頭腦里要先有,然后才能隨時調用
想到這里,我豁然開朗。這不正是背誦的意義所在?
想明白了背誦有沒有用還不夠。并不能指導我們如何背誦。或者說,指導我們家長如何指導孩子背誦。
辜鴻銘的經歷講了更多的細節(jié)。
辜鴻銘先生精通九國的語言文化。小時候義父布朗親自教辜鴻銘學習德文。他要求辜鴻銘隨他一起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德國作家歌德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
布朗教他背誦的方法很特別:
他總是比比劃劃地邊表演邊朗誦,要求辜鴻銘模仿著他的動作背,始終說說笑笑,輕松有趣。辜鴻銘極想知道《浮士德》書里講的是什么,但布朗堅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講解。他說:“只求你讀得熟,并不求你聽的懂。聽懂再背,心就亂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時我再講給你聽吧。”
這里有兩個要點:
1、邊背邊比劃,調動各種器官,加深印象。輕松有趣,易于接受。
2、不求懂,只求熟。
這樣,半年多的功夫,辜鴻銘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來。第二年布朗才開始給辜鴻銘講解《浮士德》。這段時間里辜鴻銘并沒有停頓對《浮士德》的背誦,已經倒背如流了。
大致算一下,半年背誦12000多行,平均每天要背誦超過60行。
學完《浮士德》,辜鴻銘開始學“莎士比亞”的戲劇。布朗為辜鴻銘定下了半月學一部戲劇的計劃。八個月之后,見辜鴻銘記誦領會奇快,計劃又改為半月學三部。這樣大約不到一年,辜鴻銘已經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都記熟了。
開始我讀到這里的時候,只注意到辜鴻銘太厲害了。再次讀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里有個秘密。
對比辜鴻銘背誦《浮士德》和背誦"莎士比亞"的戲劇,他背誦的速度越來越快了。這說明,他的記憶力越來越強了。
布朗安排辜鴻銘讀卡萊爾的歷史名著《法國革命》。辜鴻銘此次基本轉入自學,自己慢慢讀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詞句再去請教別人。但只讀了三天,辜鴻銘就哭了起來。布朗吃驚地問“怎樣了?”辜鴻銘回答說:“散文不如戲劇好背。”
布朗又問辜鴻銘背誦的進度,發(fā)現(xiàn)他每天讀三頁,于是釋然:“你每天讀得太多了。背誦散文作品每天半頁到一頁就夠多了。背誦散文同樣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則等于沒學。”
這說明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
以上列舉的幾位牛人,背誦都是很驚人的。其中有三位都是背誦史詩。是不是說我們也要去背誦史詩呢?
我們的古人是非常重視背誦的。我們有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值得我們去背誦。我給女兒選的背誦作品有:《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道德經》。《三字經》已經背誦完全文。現(xiàn)在正在進行《千字文》的背誦。
我每天要求背誦3行。每天早上聽音頻,晚上背誦。我不止一次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事實:
晚上我們背誦的時候,背不出來。我們會把背不出來的部分大量的重復。到第二天早上再背,就能背出來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背誦唐詩《江雪》。當時我還不是太明白記憶背后的神經科學原理。那個時候就想,不就4句話,很簡單。應該用不了10分鐘就會了。
可事實上,我們用了半小時還沒背會。我當時備受打擊,覺得孩子真笨。帶著很大情緒,讓女兒必須背下來才能去睡覺。我們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她每次都是少背一句“孤舟蓑笠翁”。我看時間太晚了,還是沒有會,放棄了。估計她也很泄氣。
神奇的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居然會了。后面隨著我對記憶的認知,我明白了背后的原理。很后悔當時對她的態(tài)度。
好在,她現(xiàn)在講起這件事還覺得很有趣。她能清晰的講出,自己是怎么每次都是如何背的,少背了哪句,正確的又是如何背的。
明白了這些,我才算弄明白背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指導女兒背誦。如果你也弄明白了,趕快來和孩子一起背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