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些小事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同屋同事家的小孩10歲,今年暑期從老家接來了上海。他有一個小習慣,就是每次寫作業時總喜歡開著電視,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寫。父母也會說他,孩子倒是覺得沒什么,作業本來就很簡單只是一些機械性的填空,不看電視太無聊啦。說了幾次后孩子爸媽也就不再說什么了,他們覺得這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姐家的孩子今年8歲,因為在老家由老人帶著,所以我姐總覺得虧欠孩子的。每次孩子發脾氣任性的時候,我姐總是用各種理由哄著,就想趕緊讓孩子不哭不鬧了。她覺得孩子還小,等慢慢長大了自然也就乖啦。
在孩子成長教育的問題上,我們總是談論著應該讓他們從小學畫畫,學鋼琴,練舞蹈,上補習班,這當然是一種素質教育理念。可是,還有另一種教育理念卻總被我們忽視,那就是管中窺豹,在小事中去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
我們很多人從呱呱落地,到一起在泥塘子里打滾,再到一起上小學,中學,開始談戀愛,到步入職場。多少年以后,同樣的生活成長環境,卻鑄就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成就。可是差距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拉開的呢?
二、長大后的習慣只是源于當年那些小事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以前覺得好像也不太靠譜。可是當看的越多,經歷的越多,越覺得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從小開始培養一個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學后努力學習,爭取考上一所好大學。工作后選擇一份適合自己且有前景的行業發展,結婚的人生伴侶一定慎重選擇。以上所有人生大事的如何選擇,總體構成了我們人生物質成就的高度。
可是,一個人內心人格的成長,卻是由那些當初的所謂小事所一件件點滴累積的。颶風起于萍末,人生所有的大事如果無限回望,可能都只是源于當年發生的一件件小事,只是它們隨著年月在不斷的改裝循環罷了。
回到上面兩個故事,我相信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上都有遇到過。其實問題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我們這些大人對于這些所謂小事的態度和認知。
如果同事家的孩子在寫作業時繼續一心二用,父母也不加矯正,也許在學習成績上也不會遇到任何問題。可是這樣一件小事,就會像一顆種子一樣在他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年月漸長,如果他總是用一心二用的習慣應對著不同的事情。那么長大后,在事情上他就再沒辦法變得專注,寫工作報告時必須要聽音樂,看書時總是愛走神,否則就會感到焦慮。而這種做事無法專注的習慣甚至會阻礙他人生的向上發展。
如果我姐家孩子只要一哭鬧,大人就沒有原則的去哄他。一次兩次哄孩子的效果看似還算不錯。可是孩子驕橫任性受不得委屈的性格也會像種子一樣,通過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他心靈生根發芽。長大后進入社會,不會有那么多的人毫無原則的遷就他,他性格上的缺陷會隨著事件的不斷累加慢慢暴露。內心脆弱不夠堅強,受不得委屈,可能也很難獲得人生更大的成就。
三、人生的成就其實來自于循環的起始
我們應該都有所體會,其實人生從小到大很多的經歷,都像是一次次反復的循環。從小父母的關系,很大程度就決定了孩子長大后婚姻的狀態。孩子從小結識的朋友圈類型,和他們長大后的朋友圈類型基本一致,人際交往的能力也是從小就能看出端倪。包括我們對待男人或女人的方式態度,會隨著了解的越發深入,慢慢趨于同質。我們和初戀女友的相處模式不會和我們的現任老婆有太多差別。
人生其實就是若干事件的循環往復,我們希望孩子們將來長大后能獲得什么樣的成就,那么就請在循環的起始重視起來。不讓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可能真正培養的是他的專注力。不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無原則的哄他,可能真正培養的是他對待關系上的自制力。讓孩子從小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從小養成存錢的習慣,可能真正培養的是他的思維能力和理財觀。
給孩子報名補習班,報名各種特長班,這是對孩子將來的一種負責。可是勿以小事而不管,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