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Y抱怨:手機反應太慢,搶個紅包都比別人慢幾秒;車子用久了,小毛病不斷,老是需要維修;自家孩子怎么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
當你對生活諸多不滿時,它回饋你的必然是一地雞毛。
在Y多次嫌棄聲中,那部手機終于不堪受辱,罷工不干了。嘗試多次都沒法開機使用,Y不得已要重新買手機了,我以為他會開心,終于有了正當理由換新手機了。誰知一路上他又為突然增加一筆開支而懊惱。“你不是一直嫌棄那部手機不好,反應慢嗎?現在可以買新的了,不是更好?”
Y一臉無奈的說,“雖然慢,但還可以用,沒必要多花錢。”一聽這話,我心底升起一股無名怒火,既然想接著用,你嫌棄它干嘛?
不想改變就坦然接受,順其自然,何必老是抱怨,徒增煩惱呢?好的能量和負面的能量都是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
一個人如果充滿了快樂,積極,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產生共鳴,而且被吸引過來。當然,負面的情緒所產生的能量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不過,吸引來的是一些糟糕的事。
昨天Y上班的途中車壞了,剛離家一小時車距,離單位也有一個多小時的車距。修車換零件花錢不說,還耽誤了上班。自己心情不好,連飯都沒有吃。
這些可能是偶然,但你長時間的抱怨散發的負能量,車子會感受到的。Y每天都會有一定時間在車上度過,負能量的磁場籠罩著整個車,那么它出問題,也是必然的事。
愛是包容和接受,不愛才挑剔和嫌棄。亦舒說過,愛的不夠,才借口多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做父母的心愿。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可Y似乎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優點,總喜歡那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比。對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要求很高,巴不得她一夜長大,能自覺學習,還能孝順,體諒父母。但,這明顯不現實。
孩子通常是在鼓勵中前進,在打擊中逆行。Y和女兒溝通的方式根本靠吼,沐浴在吼聲中的女兒,也沒因此按照爸爸的要求成長,有時也會反抗。
Y是愛孩子的,但他的方式卻讓孩子感覺不到愛。要一個7歲的孩子從爸爸粗暴的言詞,兇巴巴的態度中品出愛的滋味實在有些難。就算是大人也難以接受這種愛的表達方式。女兒對爸爸是畏懼的,說話都心心翼翼,有要求也是求助媽媽代為轉告給爸爸,所以女兒和Y幾乎沒有親密的時光。這何嘗不是一種缺憾?
孩子關于愛的邏輯是:我愛,因為我被愛。一顆沒被愛滋養過的心靈,是沒有能力去比別人的。
父母先要給孩子輸入愛的模式,孩子才會有輸出愛的能力。
孩子在父母的挑剔指責聲中,是感覺不到愛,也沒有辦法去愛一個對她諸多挑剔的人。
所以,越嫌棄,越容易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