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兒,就是有念不完的經。孩子的成長,帶給我的更多是反思自己。
01
昨天下午,他很熱情的邀請我和他一起玩小汽車,于是我們拉開一米遠的距離,在客廳,把小汽車推來推去,一來二去,我們玩的還算愉快。
但是一個不小心,我把小汽車推到了茶幾底下,然后我就告訴他:“你去撿一下好不好?”我用很平靜的口氣,對著他說著,因為我是不小心的,所以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
只見他直起身板,轉身走了,帶著一臉的生氣和委屈,在客廳里漫無目的的亂轉,小眼珠子一直向上翻,仿佛在克制自己馬上要掉下來的淚水。
我立刻意識到問題所在,在他心里,我是故意的,首先我是故意將小汽車推到茶幾底下的,其次,當我把小汽車推到茶幾底下之后,使得這個愉快的游戲被迫中斷了,但是我并沒有盡力去補償而是指揮他去撿。
于是我立刻告訴他,我不是故意的,不要生氣了,但是他還是陷在生氣的情緒里難以自拔。
02
還記得他很小的時候,大約是一歲多一點,當時話都說不清楚。我帶著他騎著自行車,他手里拿著氣球。在過紅綠燈的時候,他手中的氣球不小心掉了。
于是他示意我幫他去撿,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我就知道,氣球肯定是撿不回了,于是我依然是很平靜的告訴他:“寶寶,氣球撿不回了,媽媽再給你買個新的吧!"
于是他就開始拼命的大哭,幾乎想要從自行車的后座上跳下來去撿。
因為那是他最喜歡的氣球,并且媽媽都沒有嘗試幫他撿回來,就直接告訴他不要了。他感覺,他在向我求助的時候,我并沒有領會他的意思,更沒有為了幫助他,而做出哪怕是行動上的一點點的努力,表情上也沒有。他的媽媽甚至都沒有替他惋惜一下。
母親幾乎就是幼兒的全世界,當幼兒無助的時候,把自己最大的期望和期待都交給了母親,他希望母親能夠理解自己的需求,即使母親做不到,也至少幫他盡力。
03
有一段時間,他的小汽車出現了一點問題,經常會開不動了,怎么踩電門都不管用。
每次遇到這個問題,他都會先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然后我就會坦然而又淡定的告訴他:寶寶,你的小汽車壞了,不要玩了,改天媽媽幫你修一修。
聽完這句話之后,他就會立刻暴躁如雷,用腳拼命的踩著汽車,緊接著就是嚎啕大哭。
是的,我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直接給了他,我想給他的答案,然后讓她無條件的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從來沒有想過和他一起面對,為了他的困難去盡力理解他。
04
直到有一次,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我改變了自己的做法。我告訴他:寶寶,你不要著急,媽媽幫你看看,還有沒有可能修好。
他一臉期待的看著我說:好,謝謝媽媽。
于是我嘗試著多次反復的開關啟動,嘗試著讓他反復的踩電門,然后還是無果。于是我帶著努力過后的歉意看著他:“寶寶,還是不行,看來我們只能把他推回家了。”
他很坦然的接受了這個事實,并用自己幼小的身軀幫助我一起把小汽車推回家。整個過程中,他雖然也不開心,但是他平靜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并且很懂事的收拾了殘局。
因為在他心里,媽媽已經盡力了,剩下了就是接受這個現實,用不著哭鬧。
05
這種情緒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心里,隨著不斷的長大,一直都在,孩子對于家庭的依賴,都體現在這里。因為家是港灣,是受挫之后,安撫心靈,繼續前進的地方,這家里,在母親跟前,你希望被理解,希望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得到他們心里和行動上的幫助,而不是過來人的說教,更不是被迫接受現實的平淡。
在幼兒時期,雖然母親是他的全世界,但是長大后的孩子,依然愿意從這個世界里得到家的關愛和理解,得到幫助和依靠,盡管他知道,自己的世界終究要自己面對,但是他希望有人理解他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