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霍金斯說:情緒就是一種生命能量,能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高低不同。就像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更喜歡我們積極的熱情的主動的一面,而當我們消極的時候,悲傷的時候,生氣的時候,發完火的時候,我們對這樣的自己也總是會有各種不同的評判,覺得我不應該這樣,我應該永遠都積極向上才對,這樣才會讓他人更喜歡。其實這個時候只是我們的情緒能量比較低而已,并不是我自己不夠好。
在我很多的咨詢案例和課程中,當問及你有什么情緒時,對方通常會回答說“不開心”,而不開心不是情緒的一種,而是經常說的我們一些負面情緒的統稱(我們剛才說過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那為了便于大家的共識我們把負面情緒是打引號的,希望你可以理解。)
或許世上所有的情緒可以被分為兩類:開心與不開心。這也只不過是顯示出我們過去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緒感受,對自己內心究竟是怎么回事知道的比較少。對情緒的認知也不夠全面: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我天生就是多愁善感的;也有的人會說情緒是無可奈何的/無法控制的,既然無從預防又無法驅走但又同時要求別人“不要把情緒帶回家”!我們也會認為情緒產生的原因是外界人事物引起的————比方說:我一見他那個模樣我就特別生氣!
還有就是情緒有好壞之分:愉快/滿足/安靜就是好的;憤怒/悲傷/焦慮就是修養不夠——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不準在客人面前這個樣子,這樣真丟臉。
我們也經常會這樣做:面對不好的情緒,只有兩個處理方法:不是忍在心里,就是爆發出來——經常會說:我有什么辦法,不忍難道發火?/或者就說:不發出來難道我一直憋著啊?
我們也經常被情緒所控制會說:我最近沒心情做事情,還是等我心情好的時候在說吧!
我們也經常把事情和情緒綁在一起,每次看到他做這件事情我都很生氣,這十年我過的真辛苦。。。等等。
這些都是一些錯誤的對情緒的認知,過去我們都認為情緒總是因為某一些人事物出現才會產生,而只要是這些人事物出現,那些負面情緒便一定相隨而來。這也就是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人處于這樣無力的/無助的和無望的情緒感受里。那在我過去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也經常會有上面的那些認為。
當我學習之后我發現:其實情緒的真正來源是我們內心的一套信念系統,包括信念,價值觀規條。說簡單一點就是我們的認知,我們的那些認為,引發了我們的感受。
我們的感受,激發了我的行為,包括情緒的展現。外來的這些人事物只不過是誘因而已,我們內在的信念系統我們怎么看才是決定因素。
比方說:有一天你來聽我講課,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了,在課間休息過后,你剛一坐下,我因為一些很小的沒什么意義的事情指責你,接著對你大發脾氣,越罵越兇,而且當著很多同學的面說出一些很難聽的話。這個時候你心里火冒三丈是很自然的吧?這就是說我的行為引起了你的憤怒的情緒了。
可是,假如你在剛才休息期間接到一個朋友打給你的電話,告訴你說:他剛收到消息原來崔美娟剛從精神病醫院出來,你因為已經坐下了,并看到我就在你面前,所以你馬上結束與朋友的通話,收起手機,就在這個時候我做出完全與前面相同的行為,對你大發脾氣,越罵越兇還說話很難聽,現在的你心里有的情緒只怕會是恐懼和擔心吧?
完全一樣的行為卻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這證明了事情本身并不決定情緒,而是兩次反應中,你的信念價值觀和認為有了很大的不同對嗎?
第一次你認為:做老師不應該這樣,怎么能隨便罵人呢
第二次你認為:從精神病醫院出來的人不可理喻,我還是安全至上趕快撤吧。
當然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每一個的認為也都不一樣,就像下雨天,有的人就是喜歡下雨的那個感覺,有的人就特別討厭下雨天。這也就是說: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面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往往都不同。文藝學家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讀者心中會有一萬個林黛玉;
那大千世界就是因為這些不同,才絢爛多彩,我們每一個都不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才會是那獨一無二的自己!
那從上面到例子我們也可以推論: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就可以改變事情帶給他的情緒。
所以心理學有一條定律就是:事情不會讓我們有情緒,情緒來自于一個人的信念系統,事情也不會讓我們有壓力,壓力來自于你對事情的看法。
情緒對于我們人的意義是什么呢:那在這里說五個我們經常被忽略的意義:
首先1,情緒是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緒是一種生命能量。
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情緒其實是大腦中所儲藏的關于經驗回憶和大腦與身體相互協調互動所產生的現象。說簡單一點就是人一生下來就會哭,吃飽了就會笑,遇到危險就會躲避,所以情緒就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反應。
因此,一個正常的人必然是有情緒的,不僅如此,如果沒有某些情緒的人其實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人,他的人生不是有欠缺就是及其痛苦的。
看過一部電影:男主人公非常的富有,在他母親去世之后,繼承了一大筆遺產,當他給母親辦完葬禮,就把所有的資產全部捐贈了;然后他準備去自殺,嘗試了很多方法都被打擾了沒有實施成功,他找到了一家專門按客戶的要求選擇安樂死這樣的公司決定了結他的一生,就在這個等待指定死亡時間的到來的過程中,他和女主人公相遇相識,因為女主是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了解問及原因,男主就說:他活著沒有感覺,從5歲之后就再沒有流過眼淚,他沒有快樂沒有痛苦沒有恐懼沒有任何的情緒,只有無盡的財富,他覺得人生活著沒有意義,他很早就想結束生命了,只因母親在世,他不想母親傷心,所有在母親去世后他也沒有任何情緒,只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這個電影的最后是:女主最終了解到男主在他5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去航海再也沒有回來,從那以后原來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變成了一個木納的,沒有任何情緒的彬彬有禮的人。那結局不用說大家一定猜到了:因為女主的熱情活潑開朗修復了男主的心理創傷,最終因為愛情點燃了男主活下去的意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其次,情緒是絕對誠實可靠和正確的。
有時候我們會面對不同場景和不同的人會說一些違心的話,可是情緒情感在那一刻,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說的是真誠的話還是恭維的話。就好比你也能在第一時間聽到別人對你說的是恭維的話還是發在內心的贊美。
情緒教會我們在事情中有所成長。
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每一件事,每一種情緒,都是讓我們學習怎樣,使人生變得更好的機會。情緒的出現,正是保證我們有所學習的動力。
這也就是說:每份情緒都有其意義和價值,都是在提醒我們要做出一些改變的方向,或者就是給我們一份指引的力量。也可能兩個都有。
如果我們沒有不甘心被別人小看的感覺,有可能我們就不會奮發圖強;如果我們沒有痛的感覺,我們可能就不會把手從火爐上抽回來,試想,如果我們沒有并不知道害怕和恐懼這樣的情緒,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生命會變得多么的脆弱。
也就是說情緒是我們的一種能力:我們活到今天,你肯定擁有很多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有自信,勇氣,沖勁,或者是冷靜,輕松,或者是堅定,創造力,幽默感再或者是冒險/靈活/隨機應變等等這些能力,其實你仔細想一下,你會發覺這些都是一份感覺,是一份在內在的感覺。就算我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再好,如果沒有這份感覺,我們就失去了一份內在的原動力。沒有這份原動力再多的知識技巧也有可能做不好一件事情。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歡迎你的情緒,不論是什么情緒,這都是你成長的機會,也是讓情緒為我們服務,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的機會。既然情緒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就應該像我們的手與腳一樣,像我們過去的經驗一樣,像我們累積的知識和能力一樣,為我們服務,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美滿。
往往我們觀察那些成功人士,我們會看到:他們身上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情緒非常飽滿的人,嬉笑怒罵皆是真性情。這也就是如何運用我們的智力成為情緒的主人。
愿我們都有被愛照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