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盡孝是最能開啟幸福之門,又是積累善行最快的,那么,我們怎么盡孝最有效呢?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來檢驗或者指導人們有效的去盡孝呢?畢竟,這是一個特別講究效率的時代。
在這里,可以借鑒儒家的另外一位圣賢——孟子的觀點,“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作為對盡孝的深度方面的解讀。“食而弗愛,豕交之也”,大致的意思是給親人吃的、喝的,卻不愛他們,好比是養豬一樣;“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則說明即便愛父母親人,但沒有恭敬心,其實和養狗、養寵物沒有太大的差別。
孟子從“食、愛和敬”三個層面,由淺入深的把盡孝的程度做了歸納,指引我們可以非常好的評估自己的盡孝是落在了什么層面,然后調整自己的盡孝方式和力度,就能向著豐盛而幸福的人生不斷邁進了。
為了便于普遍的思考和應用,本書特地把“食”調整為“養”,然后,按照“養、愛、敬”三個層次來層層遞進的推動孝道與幸福的深化,也作為九宮格的另外一個三字訣的部分,將會多次的展開剖析。
例如,每個月給爸媽寄錢,這是給父母吃的、喝的,是盡孝的一部分,卻是比較基礎的一個層面。如果給錢就算了,內心沒有生發起對父母親人的愛心,如同養豬一樣。如果說我們很愛自己的父母,很關心他們,但是我們卻經常給父母臉色看,很少或幾乎沒有恭敬心,這算不算盡孝呢?
按照上面的由淺入深的層次來看,也算盡孝,但比起有恭敬心的盡孝,還是很不夠的;因為愛而不敬,如養寵物啊。我們怎么能把所愛的人等同于寵物去愛呢,如果是這樣,我們的關系就是寵物的關系,其關系的效果也會停留在這個層面了。愛出者愛返,反饋回來的力量就也是這種生命狀態了。
很多人一面嘴上說要盡孝,但實際上卻和父母及親人只保持在養寵物的關系階段,甚至只是在養豬養牛的階段,那人際關系的效果和積累福報的速度都會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看,很多時候,努力未必就能高產出,只因努力的人的出心沒有從最高能量的頻道出發,就會“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從這個層面來看,選擇確實比努力更重要,畢竟“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啊,不可不慎啊。
有很多人盡孝,不經意間就完全改變了命運,活出了幸福而豐盛的狀態;但也有很多人則一邊盡孝,一邊活在生活的煎熬中。其中的奧秘,真的如《了凡四訓》所說,“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絲一毫的都是自己所造就的。在改造命運方面,別人也很難替自己走更遠的路,正所謂“別人吃飯我不飽”啊。從這個層面,孝順真的是“重心而不重現象”啊。
到這里,幸福九宮格的六字訣—“孝悌慈”和“養愛敬”就從孔子和孟子兩位圣人的文集中摘選、嫁接和組合起來了。
立體的縱軸是“孝悌慈”,表明分三個維度盡孝,來評估自己在那個維度缺位了,就可以及時補位;橫軸是“養愛敬”,表明了盡孝的三個層次,由淺入深依次為“養、愛、敬”,如果覺得孝道做得還不夠到位的,可以不斷的從三個層次反思自己,如何加強對孝道的踐行。
通過幸福九宮格的組合,就會出現九個盡孝的格子,每個人只要在每個格子中給自己評分,從1分最低到10分為最高分計算,就可以看看自己盡孝關系的當下狀態了。真實的評估完畢后,就可以有計劃的選擇,從哪個格子出發去優化自己的幸福指數了。
坦率的說,寫到這里時,我是有很多感動的。雖然我知道自己沒有能夠完全表達清楚孔孟兩位圣賢對孝道文化的全部的精髓,這一點請他們諒解和包容。但是,在現代社會里,如果能把這九個格子都能打分為9個90分或100分的人,其生命質量和幸福指數一定已經很不得了。
我們接下來就舉一些公開的案例做驗證,愿每一個看到這部分文字的人都能不僅僅是閱讀,而是真正的去踐行幾天到幾個月,那會導致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幸福指數發生巨大的變化的。我有幸實踐了這個幸福九宮格,幸福指數確實極大的提升了,后續也會有日常踐行心得和有緣人分享。我對此堅信不已,歡迎大家加入踐行和分享的行列。(待續)
#無戒365挑戰? 周伯通(安柱)日更1000
周安柱 禮敬
(A+:孝悌愛敬&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