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聆聽了多場王老師的“數字時代的學與教”專題講座,筆記滿滿,干貨很多。
今天從杜威的這句話說起——一個人可能需要學習如何思考“得當”,而非學習如何思考。為了上好一節課,老師應如何“得當”思考呢?
回憶一節公開課的準備過程:一般先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思考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進行教學設計,尋找重點和難點突破的方式;接著通過試講,檢驗教學設計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再酌情修改。
從前,個人在公開課準備過程中最關注的是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希望公開課有亮點。至于學生怎么學,雖然也會被思考,但總被放在第二位。
現在反思,從前的(乃至現在的)我是典型的教師中心型老師。準備一節課,我總是首先思考怎么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總是滔滔不絕,甚至拖課,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的體驗。王老師認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教師應當努力從“教師中心”向“以生為本”轉變。當然還有更高的境界,但目前,我先向“以生為本”邁進吧。
以生為本源于以人為本。為此,要上好一節課首先要思考如何在課堂上更接近人。
老師的獨角戲越精彩,那么離學生就越遠。如果設計合適的活動,讓學生投入其中并能大膽表達觀點,那么師生之間的距離就被拉近。
為了讓活動的教學效果更好,老師還要思考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被看見。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老師搜集同學們的思考。這里生成的數據將會是學生再思考的資源。但也要警惕缺乏感情的“冰冷數據分析”。為此,老師要想方設法由數據引導學生開展對話、小組活動等。而小組活動的落實也應該是老師思考的重要內容。比如讓小組發言人舉牌發言,其他人認真傾聽;達成共識、人人能說等小組活動規范的培養。
教師還要思考自己的學科本質。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帶著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投入該學科的課堂。關于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這幾日的專題講座總是強調,要讓課堂形魂兼具,避免有形無魂。這里引用過來,也可以說——課堂學習是形,學科思想是魂。學生有了學科思想的引領,就可以在有形的課堂學習中,拓展無限的靈魂。
愛迪生說:世間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
從教師中心到以生為本,路漫漫其修遠。而有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日常信息化教學的實踐。期待百轉千回之后,能夠找到讓老師更好地教,讓學生更好地學;切實減輕老師和學生——教與學負擔的以生為本的課堂。